课件编号7078450

湖南省怀化市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2次 大小:9999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湖南省,仿真,版含,扫描,试题,语文
  • cover
湖南省怀化市一中 2020 届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史诗概念是西方学者根据“荷马史诗”等资料归纳总结的,其要素有三:有长篇 巨制、有神话故事、有作者。这样的概念标准适用于西方史诗,对中国汉语史诗 却并不适用。19世纪,黑格尔曾在《美学》中断言“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 20世纪,中国学者对此观点提出了种种意见,但仍是以西方史诗理论为依据进 行探讨解释,均不够准确。 汉语史诗形成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五帝时代,发展于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夏商西周 三代,繁荣于中华文明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西方史诗的内 涵特征。其一,汉语史诗独立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内部,如虞族内流传的是《韶 乐》,夏族内流传的是《九歌》,商族内流传的是《商颂》等。而西方史诗融合 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之间,如《荷马史诗》反映了爱琴海周边众多部族的故事。 其二,汉语史诗因中华文明的农耕生产、血缘管理等基础原因而在内容上表现为 “天体日月崇拜史诗”“山川土地崇拜史诗”“祖先世系崇拜史诗”等类型内 容,与西方史诗仅仅表现为“英雄史诗”不同。其三,汉语史诗因中华文明的各 种仪式、通神法器而表现为早期的“图”“话”结合到后期的“图”“书”结合 的世代传承方式。“图”是永恒不变的史诗主题,“话”与“书”则是不同时期 的具体演述。 西方的史诗既可以在宗教场所演述,又可以在民间集体聚会场合演述。中国的汉 语史诗,在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只在宗庙社坛中演述,是宗教、政治、伦理 的三合一,所表达的是血缘族群共同的集体意识。也正因为如此,原始时代的神 话思维、原始意象在中国的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一直延续保存下来,并通过 在宗庙现场的演述实践而发扬光大。而西方氏族社会的神话思维、原始意象在进 入文明社会后便不再延续。由于在宗庙里演述,包含宗教、政治、伦理等内容, 所以汉语史诗又称“颂诗”“雅诗”。此外,据甲骨文、青铜铭文可知,汉语史 诗还被称为“祝”“典”“册”“史册”“作册”“再册”等。总之,汉语史诗 在内涵、外延、称谓、特征等方面都与西方史诗有很大不同。 古希腊轴心文明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代表原始神话思维的史诗被代表理性思维的 哲学所取代。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表示,要把荷马等诗人驱连出他的《理 想国》。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指出,这是因为“柏拉图处在希腊文化由文 艺高峰转向哲学高峰的时代”。而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农耕生产、 血缘管理长期延续发展,宗教、政治、伦理三合一传统有很强的惯性力量,神话 恩维、原始意象仍有深刻影响,因而史诗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繁盛;另一方面, 社会开始转型,理性思维张扬,宗教、政治伦理逐渐分离,出现了诸子争鸣、百 花齐放的哲学繁荣景象。 从五帝文明起源到夏商西周文明早期,血缘部族内独立发展的汉语史诗,在春秋 战国时期出现了融合转化,创新形成汉语新史诗、颂诗。这些汉语新史诗、颂诗, 既继承了以往 2500 多年史诗的原始意象、集体意识等,又发展了理性精神、个 体意识、哲学思维。汉语新史诗、颂诗这两方面的融合,体现着中华民族天人合 一、家国一体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其后 2500多年间中华历 史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今天,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立 足中国实际,科学借鉴西方史诗理论,概括汉语史诗概念、术语,构建中国特色 汉语史诗理论体系。 (摘编自江林昌《建构中国特色汉语史诗理论体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史诗”这一概念源于“荷马史诗”,包括三个要素,但其标准并不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