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能撬起地球 设计理念: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生活的现象,创设直奔主题的情景,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学习为生活服务的科学。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科学探究过程方法比结论更重要的思想,也体现了新课程中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思想,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对科学问题重证据、大胆尝试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目标: 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杠杆的原理,做好实验记录。 体验机械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重难点: 利用杠杆尺的平衡,研究杠杆是否一定省力。 情感价值:培养学生重证据、愿意尝试的精神,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教学准备:支架、钩码、杠杆尺等器材,记录表。 教学过程: 猜想与游戏,激发探究兴趣。 设置问题悬念。 师: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一句话:“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他的话你相信吗? (信与不信,说出理由。)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的猜想,我们知道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猜想与假设,但仅有猜想是不够的,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课件展示。 师:人们是怎样把这块巨石从山上移到公园里的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生活中的很多难题都可以借助先进的机械来解决,但是在没有先进机械的古代,人们是怎样撬石头和提起两头牛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古人图片,强调棍子的作用,引出杠杆的概念。板书“杠杆”,课件出示概念。 (学生齐读。) 同时提出疑问:仅有这根棍子行吗? (学生回答。) 师:适时引出杠杆的三点———支点、重点、力点,先课件演示告知,然后板书学 生说出“三点”,从而记住这几个科学术语。 组织活动与实验,开展探究。 图片展示,巩固认知。 师: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杠杆,要看它具不具备这三个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一,小组讨论,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是不是杠杆?如果是,请在图上标出它们的三点,如果对哪个工具有争议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小组汇报) 师:从古人移动重物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什么的作用? (省力) 师:那么杠杆是不是一定省力呢? 师:这只是大家的猜测,到底正不正确,我们要用事实说话,要用实验来证明,接下来我们一起借助杠杆尺来探究杠杆的秘密? 实验探究,掌握原理。 师:实验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杠杆尺。(课件展示杠杆尺的结构和功能) 师:下面我们看实验要求: ○1、小组内做好分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2.每一边只能挂一串钩码; ○3、找到杠杆的平衡情况,先记录到实验记录表中,再找更多的平衡情况; ○4、做好实验记录。 师:同学们要知道在做杠杆尺的相关实验时,第一步应该是把杠杆尺调节成平衡状态,现在你们桌上的杠杆尺老师已经提前调好了,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请不要随意转动两边的平衡螺母,否则得出的实验数据就不准确了。为了更好地找到杠杆的秘密,我们在实验时,统一在左边第二格挂两个钩码作为重点,则右边作为力点有几种不同的挂法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每次平衡情况记录下来。 师参与并指导学生小组活动。 师:组长汇报实验的结果。 师: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通过课件把大家的探究结果演示一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杠杆的三种类型。 三、运用知识,指导生活。 师:正因为杠杆有这些原理,因此它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我们来判断下面这两种工具分别属于哪种杠杆?说明理由。 (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师:课件出示问题,为什么有些工具要做成省力杠杆,有些却需要做成费力杠杆?使用费力杠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生讨论交流。) 四、总结收获,消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