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110071

冀教科学四上《14昼夜的形成》教案

日期:2025-09-2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189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科学,14昼夜的形成,教案
  • cover
昼夜的形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并在合作中建构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够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用自己的话简述地球的昼夜是如何形成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是在小学四年级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从各种媒体以及以往的教学和生活中,早已熟悉地球、白天、夜晚等词汇,也知道太阳东升西落的常识,甚至了解一天有24小时。但是作为小学中年级儿童,他们对宇宙和地球的真面目有着强烈的好奇与无限的遐想,特别想知道天体运动的真相,有着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并且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正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初步迈进,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对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有了模糊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 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难点: 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师:播放“昼夜延时拍摄”的视频。 同学们,在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么? 生: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师:这个是拍摄一天昼夜的变化,那你认为昼和夜是怎样形成的呢? 活动2【讲授】讨论分析,科学阅读 ①、讨论分析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要了解两种现象,什么是白昼,什么是黑夜? (学生猜测,回答) 白昼和黑夜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是如何知道的这两种现象,通过观察。 我们对白天和黑夜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它们为什么能够交替出现呢? (1、2、3、4、5、6(最快的组获得五角星) (本节课将以小组竞争的模式贯穿于全程,通过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对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 学生猜测,可能是地球的自转,也可能是公转。 ②、科学阅读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得知识,下面可以对我们的材料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边阅读边思考,标出认为有用的语句。然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学生先观察图片,再阅读资料。先在组内形成统一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材料中说到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是自西向东进行自转,自转一周需要大约24小时。所以我们可以排除了地球公转引起昼夜交替这一猜想。材料中也提到,是哥白尼发现的地球围绕太阳进行转动。(为后续设计实验进行铺垫。) (有学生可能会提出异议,可引导他们进入到模拟实验阶段,进行验证。) 活动3【活动】掌握方法,模拟实验 ①、设计实验 我们要验证一个科学知识,不能仅仅通过阅读才能获得,还需要什么? 生:实验。 ?结合我们刚才阅读的内容我们来设计一个模拟实验。下面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 请设计好的小组上台进行实验演示。 这几名同学设计的实验是否合理呢? (学生评价。) 在实验中,应当注意到模拟太阳的手电筒位置不发生改变,并且我们只验证地球的自转,所以地球的位置也不发生改变。? 还有几点需要注意,学生朗读温馨提示。 ②、实验验证 ?(学生实验,记录观察现象。教师作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形成统一认识。 我们能够模拟出昼夜的交替,你们来想象一下,在宇宙中,地球是怎样运行的,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结合图片,学生想象解释。) 活动4【活动】类比推理,形成知识 这是我们自己阅读和实验得出的结论,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来看一下科学家是怎样解释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 (播放昼夜交替成因的视频) 看来我们的结论和科学家的是一致的。 (由地球自转引起的,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时间是24小时。) 再次总结昼夜交替的成因。? 活动5【活动】运用知识,解释现象 我们知道了昼夜交替的成因,那我们现在来判断一下,图上面五角星所处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