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111886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江苏专用 3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日期:2024-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201035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中,于国,练习,同步,学案,课件
    3 寡人之于国也 ◎语林撷英 孟子名言集锦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8.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诗海拾贝 孟 子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视孟子为精神寄托、精神支柱,暗示了诗人要继承孟子的事业,推行其政治主张,实现变法革新的抱负。最后一句,古人(孟子)视“我”为朋友,安慰“我”、温暖“我”、感动“我”,使“我”寂寞的心灵充满活力,故始终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的气魄,不屈不挠,奋斗不懈,唱出了心中最深沉的音符。 ◎作者档案 【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提出“仁政”的口号,同时又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内心修养,对程朱理学影响较大。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被尊为“亚圣” 【作品】 《孟子》是孟子与弟子合著而成,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 【评价】 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人物颂歌 走近孟子 穿越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两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 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背景探寻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地争夺人力。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他也曾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借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而“民不加多”的疑问,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