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沙俄 苏俄 苏联 社会主义社会 1917 1921 1928 1953 1964 1985 1917年十月革命 1922年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列宁 勃列日涅夫 斯大林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突破体制,但背离社`方向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成立—1922.12.30 苏联解体-1991.12.21 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变迁 末 代 沙 皇 全 家 照 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 沙皇俄国 苏维埃俄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null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 涅夫 戈尔巴 乔夫 20C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程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三年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 策的异同。 难点: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1918-1920年)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1、实施背景和目的 材料一 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在莫斯科刺伤列宁。 材料二 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1918-1921)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材料三 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 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 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 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 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 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 协约国怂恿波兰进攻苏俄。 非常时期必须采取非常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背景 1918年,苏俄实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内忧外患 2)实施目的 直接目的:解决战争危机。 根本目的: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母亲在号召 项目 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贸易政策 分配制度 强制劳动 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对粮食实行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实物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 3)、内容 普遍劳动义务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4)、评价 ①部分措施(如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自由贸 易、实行平均分配等) 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 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 ②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①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②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新经济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背景 材料一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 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冲击最大的是农 业和农民。农民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 克”的口号。 材料一、二中的传言和口号说明了什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引起了农民阶级的强烈不满。 材料三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