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面对环境问题人类该如何发展 在人类承受着需求膨胀和生态环境恶化双重压力的情况下,我们除了采取有效行动,以求达到环境与发展双赢的结果外,别无选择。 被迫的演变 要把行动由自发转为自觉,必须依靠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因此树立现代环境观和发展观乃是最基本的任务。 一种新的环境观 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知识目标: 1.在与传统环境观及其实践的比较中明确新环境观的基本观点,并进行“正确认识见诸行动”的教育,以促成环境观发展的新水平。 2.在新环境观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材料分析法分析得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 2.熟练运用图示法掌握可持续发展内涵之间的联系及各自的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树立生存与发展双赢的新环境观; 3.在新环境观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难点: 1.环境伦理观; 2.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全球商业性捕鱼“简史” 全球的捕鱼业似乎出现了一些问题:渔民捕鱼的速度超过了其自我恢复的速度,一些地区的捕鱼业正在濒临消失。欧洲的渔民几乎将金枪鱼捕至灭绝。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每年约捕捞1亿吨的鱼类资源。自然资源保护者推出“鱼类捕捞极点(peak?fish)”论,称鱼类捕捞量已经到达极点,甚至过度。 日本渔业陷入危机 ,渔业从业人员从巅峰时期的100万减少到现在20万。不断增加的捕捞船数量摧毁着数量不断减少的鱼类资源。2006年,日本经济社会研究院发布报告称,一半以上的日本捕捞领域的鱼类储量陷入危机。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进口国,从1964年的净出口国,变成现在的40%的鱼类依靠进口的国家。其捕捞舰不断到世界各地的海洋上捕鱼。 导致 全球商业性捕鱼“简史”说明什么道理? 人口的急剧增长与人类需求的无节制是造成资源枯竭的根本原因。 征服自然 自食其果 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环境观的概念: 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 摘棉花 刻舟称瓜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大跃进”以牺牲林业、牧业、渔业为代价发展粮食生产。毁林,毁牧,围湖造田,人造平原,投资很大,费力不小,粮食产量却很低,而且破坏了粮食生产与其他经济作物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 新的环境观 封山育林 水土保持 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人”与“天”的关系不再是谁战胜谁,而应是“人天共存”或“人地归一”。 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 传统的环境观 新的环境观 人地 关系 人地对立 天人合一,人地归一 基本 观点 征服自然(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矿山、拦河筑坝、移山填海,一时间,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后果 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向人们发出警告,公害病频发就是对人类的报复。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征服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 良性方向发展 归纳 “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与社会不断谋求进步的生命活动。环境是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思考 提示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人人都要把这种正确的认识见诸行动。我们往往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而在实际行动中却常常背道而驰。 环保行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