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中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怎样的?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峻课题,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目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挖掘问题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重点: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 难点: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水土流失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在全球屈指可数。 荒漠化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森林和草地减少 在10年内,亚洲在森林面积增长方面起色很大:在20世纪90年代,亚洲大约有3000平方英里的森林消失,但至2000年以来,共增加了约 4000平方英里的森林土地。但是,这一地区情况的改善应主要归功于中国新的森林政策,而亚洲其他地区的热带森林面积仍然在急速减少。 生物多样性锐减 中国作为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但是由于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多生态系统正处于不断的退化过程,功能也在不断丧失;很多种群在数量上急剧下降,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根据最新出版的中国物种红皮书,中国34.74%的无脊椎动物、35.92%的脊椎动物、69.91%的裸子植物、86.63%的被子植物已属于濒危等级物种,大大超过了早期估计的2%—30%的比例。 我国濒危物种占世界濒危物种总数四分之一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由于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及不合理的放牧和采伐,使大面积草场严重退化,生产力下降,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繁,这些人为因素对藏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不合理的人类开发与建设活动对流域、区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土地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加大,人为开发活动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因素。 生态环境破坏 导致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原因: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多发。我国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小,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提示 思考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列举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东北,华北,西北,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江南丘陵,东部沿海)有哪些? 东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