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从林徽因家族看———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学习重难点: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影响。 19世纪以来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几个重要阶段 鸦片战争 前后 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1840年 1911年 1949年 1978年 民国才女———林徽因 1904.6.10———1955.4.1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 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 文学上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近代史 现代史 晚清 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后 衣 食 住 社会风俗 传统中餐到鸦片战争后 并存 传统民居(北方 )→ 住房出现→居室建筑融入西式建筑特点、 。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丧葬简化、社会习俗也得到极大变化 中西餐 四合院 西式 中西合璧 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宽松旗袍→改良旗袍 列宁装、连衣裙,干部服、绿军装 穿得暖向穿得好、时尚、个性过渡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对包办、删繁就简; 丧礼趋于简化; 剪辫易服、放足; 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公历 xīchì 林徽因爷爷:林孝恂 (?-1914) 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己丑科进士,任浙江金华县知县,后历官孝丰县、海宁州、石门县、仁和县等县 光绪皇帝 隆裕皇后 特点:等级性森严,具有别尊卑,分贵贱的作用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林徽因公公:梁启超 1873.02.23———1929.01.19 长袍马褂 服饰: 流行时代: 清朝—20世纪上半叶 材料1: 清代服饰是满族入关后,强制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饰。……如缺襟袍、马蹄袖以及身上所佩小刀、荷包等饰物,都明显带有随水草而迁徙的生活习俗的烙印,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的文儒柔雅之风大为不同。……由于两族人民接触广泛而频繁,所以其演变过程中互为渗透融合。如所服之袍渐趋宽大等,是任何政令都无法制止的。 ———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 (1)变化趋势:由统治者强制推行,到逐渐为社会接受,普遍流行 (2)原因:①清统治者强行推行 ②满汉民族服饰的渗透与融合 普通满族妇女的服饰 上层满族女性的服饰 ①服饰:旧式旗袍 ②流行时期:清代—20世纪20年代 清初彩绣旗袍 清末彩绣阔镶边旗袍 ③特点:宽松肥大,遮盖女性的曲线,具有保守拘谨的特点 服饰: 流行时期: 西装 鸦片战争后传入; 民国成立后流行 林徽因之父:林长民(1876—1925) 全套装备: 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材料1:19世纪末,倡变革的学者宋恕深有体会地说:“……(谈易西服,听者)则莫不掩耳而走,怒目而骂,以为背缪已极,名教罪人”。 ———《上合肥傅相书》 (1)19世纪末,中国人对西装的态度是什么? 抗拒排斥 材料2:(辛亥革命后)“宫廷内外,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束之高阁”。而“西式装服”则随机大畅,“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蔚然成为一种风气。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民国成立后,中国人对西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从排斥到接受,并普及流行 材料1: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 ———新华文摘《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材料2: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规定:男子……昼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晚用大礼服似燕尾服而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二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3: 19世纪末,康有为《戊戌奏稿》中称:“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