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259974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16.声音的产生 首师大版

日期:2025-09-2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1526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声音,产生
  • cover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声与生活 16.声音的产生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制造声音和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能够说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发现声音与振动关系的探究过程,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振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在实验的全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交流与倾听,能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 2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初步掌握了观察实验的基本技能。在进行本课学习前对声音有了简单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大多数学生知道通过摩擦、敲打、撞击、磕碰等方法能够使物体发出声音,而不知道产生声音的根本原因。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记录与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提问:(出示一对铜镲)今天老师带来一种乐器,它叫什么?(学生回答:铜镲)你能说出多少种使这只铜镲发出声音的方法? 2.学生回答并演示。 3.小结:大家想出能使铜镲发出声音的方法真多,比如摩擦、敲打、撞击、磕碰等等。 4.教师演示:敲击铜镲,铜镲发声;用手一捂,声音停止。 5.讲述:我敲击铜镲,它发出了声音;用手一捂,声音停止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沉思片刻)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我们必须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板书课题:16.声音的产生) 【教学意图】通过敲击铜镲引出探究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2【活动】收集事实,提出假设。 1.讲述:为了研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有橡皮筋、竹条、带硬币的气球和鼓膜式发声器。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能够使它们发出声音? 3.学生回答:皮筋用拉伸法;竹条用弹拨法;带硬币的气球用排气法;鼓膜式发声器用喊话法等。 4.讲述:实验前老师先讲实验要求,大家认真倾听: (1)在实验时说话声音要小; (2)每人负责一种实验材料,认真观察记录; (3)重点观察物体发声时的样子和停止发声时的样子; (4)要等小组中所有人记录完,再做下一项实验; (5)观察时要注意安全。 5.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情况,教师适时板书。(板书用画图的形式归纳物体发声时和停止发声时的样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发声时上下、左右来回的往返运动叫振动。) 7.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1)橡皮筋、竹条、气球、橡皮膜都属于物体。(板书:物体) (2)这些物体在发声时出现了什么相同的现象?(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在振动,教师板书:振动) (3)根据这些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你能猜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学生回答:声音可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8.谈话: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怎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呢?(学生回答:需要进一步通过实验来验证) 【教学意图】教学中使用讲授法教给学生观察记录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例如:重点观察物体发声时的样子和停止发声时的样子;要等小组中所有人记录完,再做下一项实验;……,活动过程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记录的能力和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 活动3【活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演示、谈话:为了证明我们想得对不对,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把音叉和一个鼓,敲击它们,可以听到声音,你怎么能证明它到底有没有在振动呢?(学生回答:用手触摸、用眼睛看等) 2.交流、引导:当我们直接观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