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消失的渔场 寻找故事的发生地点 纽芬兰岛 撞冰山地点 材料一:1912年4月10日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却没能到达目的地,4月14日晚于撞上冰山(41°43′N,49°56′W),两个小时40分钟后沉没于纽芬兰海域。 纽芬兰岛 材料二:1492年哥伦布第1次横跨大西洋到达美洲西印度群岛,共花37天的时间,1493年他第2次到达,美洲西印度群岛,却只花了20天的时间,请分析原因? ① ② 纽芬兰岛 材料三:有证据显示,早在10世纪末期,北欧维京人就曾到达过纽芬兰并探索了部分北美地区,比哥伦布登陆这片新大陆要早五百年。 人们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东岸卑尔根呈现森林景观,北极圈内还出现了不冻港,同纬度的大洋西岸拉布拉多半岛北部却呈现苔原景观。 苔原 森林 卑尔根 意外发现的大西洋宝库 材料二:1492年,意大利航海探险家约翰?卡博特横跨大西洋,经过纽芬兰岛时发现这里密集的难以置信的鱼群。他在日志中写到“只要把石头放进篮子里,把它沉到水里,篮子里马上就装满了鳕鱼,”另一位船员却则感叹:鱼群那样密集,踏着鳕鱼群的脊背就能上岸。” 材料一:纽芬兰位置,洋流示意图 材料三:纽芬兰岛附近是舒展的大陆架,水深水深15米—91米,面积宽广,约为12万平方米是著名的纽芬兰大浅滩区。 (2)根据材料,分析纽芬兰渔场什么会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 纽芬兰岛 (1)结合课本P52页知识窗的材料,从生物学的角度,尝试分析形成渔场的条件。 五大湖 格陵兰岛 哈德孙湾 圣劳伦斯河 密西西比河 (3)形成秘鲁渔场的原因呢?与形成纽芬兰渔场的原因是否相同? 纽芬兰渔场 寒暖流交汇 北海渔场 寒暖流交汇 北海道渔场 寒暖流交汇 秘鲁渔场 上升流 世界著名大渔场 大渔场 小渔场 拓展:渔场形成的条件 大陆架 阳光照射 河流入海 季节变换 (温带) 人类活动 光合作用旺盛 带来营养物质 海水对流交换 排放营养物质 海水扰动 营养物质上泛 饵料丰富 寒暖流交汇 上升流 海水上涌 渔场 浮游生物繁殖 吸引大量的欧洲渔民来此定居,渔民秉承着以家庭为主体,小船作业的传统捕捞方式 纽芬兰的鳕鱼资源异常丰富,巨型鳕鱼并不少见 伦敦博物馆收藏的19世纪油画:欧洲少女售卖鳕鱼 纽芬兰渔场的繁荣 一艘巨型拖网渔船起网后的情景 大型渔轮日以继夜的捕捞 饕餮盛宴 20世纪50年代型机械化拖网渔船成群结队驶入纽芬兰湾,日以继夜的捕捞。 渔场的覆灭 荒凉的渔村和生锈的渔船 三个纽芬兰男人在惨淡经营的小卖铺中,打发百无聊赖的时光 吃着薯片,喝着汽水,借以 20世纪50年代型机械化拖网渔船蜂拥而至不到10年,近海鱼产量减少了6成。到1978年。鳕鱼捕捞量已经不及20年前的1%。闻名世界的纽芬兰渔场几乎无鱼可补捕,在顷刻间破产。渔民失去谋生手段,被迫远走他乡,人口大量流失。 鳕鱼之殇 材料二:现代拖网渔船的捕捞量惊人:600吨/小时。渔民迈克回忆说“整个渔季打不到100吨鱼,机械化拖网渔船一小时就能捞上600吨。” 而且拖网渔船无区别捕捞,不分老幼、不加区别地一网打尽,所有需要不需要的鱼都捕捞上来。 “一条龙作业”的方式可以使渔场日以继夜的24小时连轴作业,不惧恶劣天气,不顾鱼类的生息季节,如此高效率极高。庞大的渔网兜掠过海底,除了鱼群在劫难逃,还会将海底扫荡一空,连海洋生态也被破坏殆尽。 (1)对比前后两种捕鱼方式的差别,分析鳕鱼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原因。 (2)面对渔场即将消失的困境,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挽救? 材料一:这种小船作业的捕鱼方式,以渔民家庭为主体,补货量适中,并特意避开鳕鱼的产卵季节,保证了鱼群的繁衍和生态平衡。纽芬兰渔场产量异常丰富,大量的鳕鱼一度供养了整个欧洲长达500年的时间,成为欧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