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333175

2020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8次 大小:4891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0,人教,必修,高中,语文,第一
  • cover
第2课 故都的秋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郁达夫则描写秋的“清、静、悲、凉”,他的秋弥漫在小院中那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郁达夫先生让我们“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13年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发起并成立了“创造社”。 1930年他参与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抗战爆发后,他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仍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主要作品: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花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也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1.创造社 “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形成的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7月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等。他们的作品侧重表现自我,较少客观描写,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抒彩,从一开始就流露出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1925年以后,积极提倡“革命文学”,对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一叶知秋 《淮南子·说山》:“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叶知秋”比喻由细微的迹象看出形势的变化,由现象或部分推知本质或全部。 3.陶然亭 位于北京城南,是清代名亭,现为中国的四大历史名亭(绍兴的兰亭、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之一。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变成了文人墨客“红尘中清净世界也”,在这个文人雅集的地方,有林则徐、翁同龢所写的对联,还留下了很多诗文,秋瑾、龚自珍等人都曾在陶然亭上留诗。陶然亭也曾经是早期革命者高君宇与石评梅爱情的见证者,两人后来合葬于此,“冰雪情谊”流传至今。 4.秋士 出自《淮南子·缪称训》:“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常与“春女”(春天的时候,女子往往会因为看到落花而感到红颜易老,时光飞逝伤感)陪伴相出。也指迟暮不遇之士。 1.识记字音 混沌 dùn 嘶叫 sī 一椽 chuán 鲈鱼 lú 平仄 zè 颓废 tuí 潭柘寺 zhè 廿四桥 niàn 2.近义词辨析 (1)十足·实足 相同点 两者都表示足,但“足”的程度不同 不同点 十足:指达到顶点,十分充足,多用于抽象概念。实足:是实际上足够、确实足够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