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370645

人美 版三年级书法下册《第3课 竖弯钩》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5 科目: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92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美,三年级,书法,下册,第3课 竖弯钩,教学设计
  • cover
第3课 竖弯钩 教材分析: 《竖弯钩》是人民美术-出卷网-义务教育三至六年级书法练习指导用书三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竖弯钩的特点、写法及在例字中的应用。 本课中的四个栏目贯穿了观察、分析、练习、评价依次推进教学环节。“我来读帖”以观察为主,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竖弯钩的特点,以此养成细微、深入观察的读帖习惯。“我来分析”偏重理性思考,让学生开动脑筋去分析竖弯钩的书写方法,怎样用笔表现出来。“我来临摹”重点强调摹,先描红例字,再双勾填墨,使学生对例字有了深入感受之后再进行对临。“我来评价”重在对学生书写能力和习惯的评价。 这是一节很好的书写练习课,对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教育价值: 1、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的情况下,学会人字头的书写及相关例字的练习。 2、在书写过程中逐步掌握运笔方法,体验毛笔的使用技巧,感受笔画之间的气韵相连,提高对毛笔的控制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由于是刚接触软笔书法课,他们在读帖方法还不够了解,对字形的把握也不够准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准确比较,认真练习,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坚定他们的信心,激发动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演示法、展示评价法。 教学目标:1.掌握竖弯钩的写法。练习书写竖弯钩时弯转和出钩的写法。 2.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竖弯钩的形态,分析写法,并用毛笔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掌握书写竖弯钩时弯转和出钩的写法。 教学准备:毛笔、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读碑赏帖,介绍颜真卿和他的碑帖。 2.介绍《多宝塔碑》,请学生说说对字帖的感受。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44岁时的作品,这时还没有形成他后期作品那样强烈的个人风格。 (明代安世凤《墨林快事》中说:“此书最严谨,虽少似拘束,而天全神活自得之趣盎然欲流,固是平原之杰作。”) 3.请学生看《颜勤礼碑》,比较两个碑帖的区别。(出示图片) (可从笔画、粗细、方圆、曲直及外轮廓的形状分析。) 《颜勤礼碑》:点画浑厚、苍劲有力,横画细、竖画粗。是颜真卿71岁时书写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书风。 4.分别找出两个碑帖中的“也”字,请学生说说它们的区别。 《颜勤礼碑》:“也”字笔画粗细变化明显,较饱满,钩如鸟嘴,外形似鹅头。(钩画多较在回锋顿笔蓄势后,用力钩出。) 《多宝塔碑》:“也”字方笔多,笔笔有力,竖弯钩弯度较小。(向里侧转笔出钩) 5. 在欧体《九成宫醴泉铭》中也有这个字,请同学们说说它的特点。思考与其它两个“也”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学生思考:竖弯钩的写法不一样。“为什么这样写?”是由隶书的“也”字演变而来的。引出课题:竖弯钩(出示幻灯片2、3)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读碑赏帖。了解颜真卿及他的碑帖,学会分析、比较同一例字在不同书体中的笔画,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和观察能力。 二、讲授新课 观察图片,思考“竖弯钩”像哪种姿态的动物? (它的外形像浮在水面的鹅,又称“浮鹅钩”。)(出示图片) 教师先示范书写“竖弯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的特点及写法。 (1.竖弯钩由较短的竖和较长的弯钩组成。 2.它的竖先粗后细,转弯后逐渐变粗,钩指向右上方。) (要领:1.竖略倾斜 2.竖弯曲劲 3.用捺写钩) 写法:藏锋起、横按笔、回中、中锋先下行、再右行、衄挫、向上(或右上)出锋。(思考“也”字中的两处转笔。) 教师再次书写示范,并让学生跟随书空。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竖弯钩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帖水平。 三、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作品)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原碑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