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411110

福建省漳州市2020届高三毕业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3次 大小:1375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福建省,州市,2020届,高三,毕业生,第三次
  • cover
福建省漳州市2020届高三毕业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席卷全球的疫情,给我们带来苦难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其中你来我往在捐赠物资上贴“寄语”,甚至成为一些国家展示文化内涵的一种有趣方式。“寄语”中摘录的我国优秀传统诗词名句或者类似诗词的偶句,传递了温情,也赋予了疫情期间独特的“寄语文化”。 其发端,是今年2月初我国疫情暴发时日本捐赠物资上所贴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诗词名句,当时暖哭了无数中国网友。 在日韩等国暴发疫情后,中国无论是中央或地方政府,还是各大企业、民间组织,都不约而同地在援外物资包装上贴上颇为精当的中国古诗词或者受捐国诗词名句,准确地传递我们的一片真情。比如中国向日韩提供的抗疫物资,贴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等;中国援助法国的医疗物资贴有“千里同好,坚于金石”,这些都在各国民众中引起广泛共鸣。中国企业给意大利的捐赠物资上,写着:“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此句出自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其讲述的中国公主的故事,让人感动于文化的关联和爱的回赠。 其实赠物附诗这一“寄语文化”现象,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从《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到汉代李陵苏武赠物附诗,尤其是大唐王朝中外之间的朝贡赐赠附诗,使这一“寄语文化”达到高潮。日本长屋王派遣唐使赠大唐袈裟附诗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唐玄宗赐赠日本遣唐使礼物所附诗《送日本使》有日“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夸奖日本和大唐一样都是礼仪之邦,懂得来大唐“会朝”。至于唐朝文人之间赠物附诗,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孟浩然赠朋友宝剑附诗曰“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日本是对大唐文化理解和接受最为深入的国家之一,深知诗词对于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特殊意义,故而在我国暴发疫情的艰难时刻给予物质捐助的同时,选择诗词作为“寄语”。那么,诗词或类似诗词的偶句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最主要有三点:一是精炼雅致的语言,二是真挚深厚的情感,三是和谐优美的节奏。在疫情封城封区的压抑中,这些要素构成了很大的精神安慰,或者说精神能量。 如果再把视野放宏观一点看,在历史上疫情对于文化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东汉末年的伤寒大疫导致“生民百遗一”,促使魏晋人重新思考应该怎样活着,从而促进了魏晋文化中“魏晋风度”的形成;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暴发,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摆脱宗教的束缚,从而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以诗词为核心的“寄语文化”说明我们对传统优秀诗词的活学活用,能让它们在新时代发出新的光与热。这些“寄语”让所赠物资增加美感,更具温度,以文化的软实力把双方的心拉得更近。今年春节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在疫情高峰时期仍创下电视节目收视纪录,说明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融入我们的生活。而捐赠“寄语文化”再一次让诗词走向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