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424363

新疆202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5次 大小:1129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新疆,202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
  • cover
新疆202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指人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慎独”一词源出于和曾子密切相关的《大学》。《大学》第六章中,先后两次出现了“慎独”一词。前者“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后者“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前一句“慎独”,意为诚意则必内心端悫真诚,不虚骄造作,坦诚老实,不自欺而欺人,故君子于幽暗处亦必磊落、谨严,“慎独”自处。这里的“慎独”,更显著的是针对“自欺”而言,是反“自欺”的。下一句“慎独”则由“闲居”引发,抨击小人之“掩”,论人前作秀只会弄巧成拙,也无异于自欺欺人,故君子隐私处亦必谨守。这两段话意思微异,但都涉及“独”的私处性以及戒备之的显著意涵。显然,文中“慎独”强调的是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克已复礼。“闲处”和群居的不同空间场域,不仅形成了人前、私下的双重伦理空间,而且还造成了公、私操守的异化和伦理的分裂。显然,曾子所倡导的“慎独”,追求“闲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群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从而化独入众,扬弃群、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消融由群到独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圆融。 ???曾子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有一层意思,即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在只有意念自感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闲处”一样要求“慎独”--“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谓“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或着意伪饰,或刻意扭曲。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 ??不论是正心,还是诚意,都是主体自我的主动内在修为,它追求的是一种很高境界的内心忠诚。季札挂剑之动人,正因为他坚决践行自已内心的许诺,是完全自愿、自觉而自由的,真正做到了内心的忠诚,充分显现了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他的绝对的“守约”,就反映并印证了这一精神自律。 ??曾子的“慎独”,以其极限化的修身追求,蕴含了极致化的至善企慕,而“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更显豁出一种绝对无条件的极限追求。这种追求,正传神地折射出曾子“慎独”的精神意蕴,即强调尽其在我者,而不论是“闲居”还是“独知”,也不论情势有何种变化,都严中一种绝对的律令,并将自己的言行甚至思想,无限向此律令接近。心向往之,亦念兹在兹,无限地“求诸已”。可以说“慎独”是儒家“内圣”信仰下的一种德性工夫,它既指向操守上的纯粹,又包含“明心见性”的本体自觉,故而“慎独”既体现了儒家的德性之美,又凸显了儒家性命观的通透。 (摘编自马爱菊《曾子的“慎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慎独”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指人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须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B.曾子的“慎独”强调不虚骄造作、自欺欺人,在私密情境中仍心存敬畏,严格自律。 C.能消解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突,故而曾子倡导“慎独”。 D.关于“慎独”,曾子主张主体自我灵魂深处须“正心直内”,讲求极限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