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432986

5.3 我能撬起地球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7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1次 大小:155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我能,撬起,地球,教学设计
  • cover
我能撬起地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三个点:支点、重点、力点。 (2)知道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能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 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三个点:支点、重点、力点。 难点 能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学情分析 杠杆类工具这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学生也会经常用到,但学生对它的工作原理却知道的较少。本节课从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石头情景引入,从生活经验出发,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杠杆的认识,学生不会感觉到难。关键是在探究杠杆原理的过程中对杠杆三个点(支点、重点、力点)学生容易弄混,因此,在探究活动中,巧妙的让学生去体验“撬石头”,感知杠杆工作时的重要位置,通过交流总结,实现突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感受使用杠杆的好处,进行猜想假设,设计实验,从而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研究杠杆的原理,层层递进,突破重难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设计实验,搜集、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杠杆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教学过程 活动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评论 师谈话: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指着课件)这是在地震灾害现场一块块巨大的石头横在了道路上,挡住了道路就挡住了营救生命的通道,需要尽快把它们移开,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移开吗? 学生谈各种方法后重点介绍撬石头。 师谈话:当粗木棒在撬石头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我们称之为杠杆。 活动2 认识杠杆,理解支点、重点、力点。 评论 1、出示课件:介绍杠杆。 师:科学上怎么定义杠杆呢?(指着课件)像这样,在力的作用下,能围绕一个固定的点转动,撬起重物的简单机械就叫做杠杆。 2、体验“撬石头”,感受支点、重点、力点。 师讲体验要求:(课件出示活动要求)我们用文具盒作“石头”,用小木棒作撬棒,,把小木棒的一端放在文具盒的下面,可以用橡皮帮忙。感觉杠杆工作时哪些位置比较重要。 学生回答重要的位置。 师追问为什么?学生说理由后,给重要的位置起名字。 在此基础上师讲解支点、重点。 学生交流自己对杠杆支点、重点、力点的理解。 3、师画杠杆示意图,进一步明确杠杆的支点、重点、力点。 活动3 进一步体验,做出猜想。 师:使用杠杆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 师:我们再次体验“撬石头”,感受一下杠杆的奇妙之处。 1、体验活动。 师:我们仍然用文具盒作“石头”,在撬之前,先感受一下文具盒有多重。(课件出示活动要求)用小木棒作撬棒,用橡皮作支点,把在小木棒的一端放在文具盒的下面,向下压小木棒的另一端,感受撬起文具盒的力的大小,移动几次支点,再感受力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学生体验活动,教师巡视辅导。 2、学生交流体验感受。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感受? 谁还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进行分享?(及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 3、启发学生猜想。 根据学生的回答启发引导出杠杆省力费力与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和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有关。 活动4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师:这些是你们的猜想和感受,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搜集数据进行验证。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老师给大家提供了我们已经认识的实验室常用的杠杆尺和钩码。 师:各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想验证哪一个猜想呢?又准备怎样进行实验验证呢? 小组讨论选择猜想,并讨论实验方法,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实验方法。 师重点指导:杠杆尺平衡时,可以把右端的钩码看作重物,左端的钩码看作动力,或者把左端的钩码看作重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