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743741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
日期:2025-04-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370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张
第五
,
建立
,
北宋
,
第二
,
五代
,
发展
●备课资料 一、关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 宋太祖为了不使宋朝成为后周之后的又一个短命朝,首先是将那些名位与自己相近的高级将领免除军职。建隆二年(961)春末,首先免除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同时还免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的军职,两人都出任节度使。 七月,宋太祖又对自己的亲信下手。据说在一次宴会上,宋太祖向石守信等亲信指明利害关系,次日他们就主动交出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侍卫亲军都虞候张令铎等,都被免去军职而出任节度使,石守信虽然名义上还兼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职位,但并没有军权。 经过这两次调整,殿前司的正副长官都点检、副都点检,实际上已被取消,而以原来的属官殿前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作为殿前司的长官。侍卫亲军司的最高长官都指挥使石守信,不久也辞去这一名义上的兼职。从此,侍卫亲军司的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长官,也逐渐被取消,侍卫亲军司的下属机构马军司和步军司都成为直属机构,长官为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与殿前司合称“三衙”,任命名位较低的将领担任三衙的长官,各分管一部分军队,一改原先由重臣名将统领禁军的局面,而且三衙只有管兵权,发兵权则属于通常由文臣担任长官的枢密院,出征作战则临时任命将领统率军队,以达到以文制武、互相牵制的目的,从制度上稳固了宋朝的统治,消除了名高望重的禁军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的可能性。 …… 削弱乃至取消节度使的职权,是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根源。宋太祖首先是从乾德元年(963)攻占荆湘后开始的,将新统治区的各府州直属朝廷,继而又于乾德四年命令各地选送精兵给朝廷,编入禁军,而以遗留在地方的老弱军人编为厢军,以削弱地方,主要是削弱节度使的兵权。同年还命令各地的财赋收入除留下日常经费外,全部运送到朝廷,又剥夺了节度使的财权。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宗又将节度使属下的支郡全部收归朝廷直辖,节度使只领一府或一州,进而消除了节度使统治大片地区的局面。不久又将节度使留在京城,而以朝官出任知州、知府,节度使终于成为虚衔。中唐以来危害皇权的节度使,从此只是宗室、将相大臣的荣誉衔。 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以及适应皇权的需要,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原来的官称只是官品高低、俸禄多少的标志。 政权集中于“中书”(政事堂、政府、东府),除以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外,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宰相之权。与中书对称“二府”的枢密院(枢府、西府),则掌握兵权,兵权不归朝廷是宋太祖沿袭五代旧制的决策。宋代又沿袭五代旧制以三司使掌财政,使政、军、财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对地方上的府、州,则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这在宋初对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曾起到一定的作用。至道三年(997)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后又设提点刑狱,除负责转运财物、审理刑狱外,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称为监司(包括后来设置的提举常平司),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册)》 二、关于北宋的积贫积弱 北宋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而国家却积贫积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和财政困难,使国家积贫。宋太祖为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允许他们广置田产、多聚钱财,这实际上是用国家的经济利益换取将领们个人的兵权。同时,宋初为了削弱州府长官的职权,由中央派出很多官吏监督和掌管地方事务,通过科举、恩荫等办法无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1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至公元前221年)(2025-04-21)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04-21)
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2025-04-21)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34张PPT)(2025-04-21)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设计(2025-04-21)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