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课题】 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 2、会利用物体的惯性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过程与方法】 1、能设计并进行一些有关物体具有惯性的探究试验; 2、能够验证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探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 2、树立应用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 3、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 教材分析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惯性定律。但是,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本课就是以此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初步认识惯性,然后解释隐含在自然事物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了解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知道物体具有惯性。 【教学难点】 知道什么是惯性,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 教学建议 对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学生能通过教材上面设计的探究活动就能够理解,但是怎样利用惯性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怎样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学生们却难以理解和应用。教师应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视频资料或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此部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把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 探究活动设计 本节教学设计的探究活动:1、改变运动物体的状态 探究目的:运动物体是否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探究步骤: 1、小车模拟汽车,木块模拟乘客。 2、推动小车,让小车运动。 3、在小车前面放一障碍物,观察小车突然刹车时,木块有什么变化。 预期效果: 了解运动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探究活动:2、改变静止物体的状态 探究目的:静止物体是否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 探究步骤: 1、在玻璃杯口盖一塑料板,塑料板上放一枚鸡蛋,快速抽出塑料板时,鸡蛋会跟着飞出去吗? 2、一摞棋子,用尺子快速击打最下面的一个棋子,上面的棋子会怎样? 预期效果: 知道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 ? 教学案例设计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是在前两课学习正确描述和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也就是惯性;会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活动从学生熟悉的汽车急刹车现象引入,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围绕要研究的问题,教材设计了三个典型而又富有趣味性的探究性实验,启发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不论是运动状态的物体还是静止状态的物体,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的状态,从而归纳出惯性概念。在惯性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和体验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有效的发展。 ?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当乘坐汽车时,相信同学们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景(课件展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刹车,乘客的身体会怎样? 生:猜测:身体向前趴。 师: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有)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观看视频) 生:观看视频。 师:确实如大家所说。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倒? 师:其他同学是不是心中也有这样的疑问? 【设计意图】: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唤起学生已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