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学会主动搜集信息。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胎儿在母体中的生长发育过程,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母亲的辛苦,感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如何搜集、整理、运用资料了解孕育生命的过程。 难点 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体验“十月怀胎”的辛苦感悟亲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把“我从哪里来”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做调查报告。 教师准备: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心动一刻———我从哪里来 1.(出示孙悟空图片)这是谁?(会七十二变,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那你知道他从哪里来?播放《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原来是东胜神州傲王国海边的一块石头,受天地之真秀,日月之精华后,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那你有没有想过:“我是谁?我是从哪里来的?”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2.学生自由讨论“我从哪里来”? 3.指名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我是妈妈在医院门口捡来的。”“我是从河里捞上来的。”“我是星星变成的。”“我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本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横空出世的录像开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我从哪里来”的兴趣,揭示本节课活动的主题。】 二、生长体验———生命是一个旅程。 1.师:课前大家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比较详实的调查报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 谁愿意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分享给大家? 2.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本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查阅资料、调查有关问题的习惯。】 3.现在我们再通过绘本的方式具体了解一下生命的形成。 教师配合绘本同步解说:爸爸妈妈结婚后,非常相爱。爸爸的身体会放出大量的精子进入妈妈的体内。在妈妈的身体里,有一个大大的、形状像荷包蛋的“卵子”。当一条精子遇到卵子时,结合成了受精卵。妈妈的肚子里有一个专门为我们准备的房子,这个房子叫子宫。刚刚住进这个房子的时候,大家有一个一样的名字叫细胞。小细胞通过脐带吸收了妈妈的营养,渐渐长大了,于是就改名字了,叫胚胎。(小朋友可以用手摸摸你的小肚子,上边是不是有个肚脐眼?这就是你的脐带曾经和妈妈连在一起的地方。别小看这小小的脐带,它用处可大了。用来帮助小宝宝吸收营养和排出身体里的废料。)胚胎在妈妈肚子里越来越大,改名叫胎儿。(胎儿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醒来时他可以“听”到妈妈的心跳声和说话的声音。)胎儿在黑暗的子宫里待大约9个月,想出来和大家打招呼了,出生的胎儿改名叫婴儿,从此这个婴儿和大家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宝宝是爸爸的种子在妈妈的土壤里发了芽,长成的生命之花。现在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了吧? 4. 教师课件展示各阶段胎儿的图片。教师播放动画《我从哪里来》,再次体会生命历程。 我们在研究“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时,运用了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查阅资料,然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运用,老师为你们的表现点赞。 5. 教师引导学生认知双胞胎及试管婴儿的形成。 【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对胎儿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使学生对自己从哪里来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 三、心底回流———我是这样来的……” 1.同学们,你们在妈妈的肚子里越长越大,妈妈的肚子也越来越大,想一想妈妈会有些什么感觉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个体验游戏。 同学们的书包大约七八斤,和妈妈怀孕时增加的体重差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