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耳朵的常用方法。 2. 知道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能够用耳朵模拟装置研究耳朵内部各部分结构(尤其是鼓膜和听小骨)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4.能够通过模拟耳廓研究耳廓的作用。 5.认识到噪音的危害,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耳朵有一些了解,比如,外面有大家称之为“耳朵”的漂亮结构,中间有小孔,里面有耳屎,有些同学会被告知挖耳屎不能太往里挖,否则会伤到耳膜(其实是鼓膜),影响听力。因此也能知道耳膜这个结构的大概位置。关于鼓膜的功能,大多不了解,而鼓膜里面的结构及功能就几乎不知道。那么对耳朵的工作机理更是不了解。因此把它作为教学重难点。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级一年的学习已经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比如之前所学习的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等。但关于人体暗箱的探究还是第一次接触。在教学中以引和导为主。 教学重点: 人耳的构造及声波的传递过程。 教学难点: 研究耳朵内部各部分结构(尤其是鼓膜和听小骨)是怎样协同工作。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纸屏、塑料泡沫小球、大鼓、鼓槌;耳朵的模型。 2.多媒体课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景,产生问题 场景:师敲鼓。 (1)??? 听,谁发出声音了?(2)鼓声是如何产生的?(3)它是如何到达你那儿的?你是怎么听到的? 2.质疑揭题:声波传到你那儿,我们的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它是如何让我们感知到声音的? 二、认识人耳的构造及听觉的产生过程。 (一)认识人耳的构造 1.相互观察耳朵,交流耳朵共同点。 2.谈话:其实耳朵的结构还不止这些。科学家已经揭开了耳朵的秘密。出示耳朵构造图。 3.认识耳朵的构造及其特点:耳廓、外耳道、鼓膜(薄)、听小骨(人体最小)、耳蜗、听神经等。 (二)怎样听到声音 1.提问:耳朵里有这么多复杂的结构,它们是怎么配合工作,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的?猜一猜,声音是怎么进去的?进去后可能又是怎么传递的? 2.学生提出假设。 3.激励:说的真好,声音是振动产生的,那么声音在耳朵里又是以什么形式传递?怎么传递的?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科学家发现鼓膜很薄,就像气球皮那样,我们不可能打开耳朵来观察,但是我们看不到耳朵里面的工作情况,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 老师出示自制的耳朵模拟结构(在去底的一次性透明杯子底部蒙上气球皮,紧贴气球皮粘上一系绳的泡沫小球),你们看,这杯身像什么(外耳道)?气球皮可以当什么(鼓膜)?泡沫小球又是什么(听小骨)?那我们就用这个模拟装置来研究一下鼓膜、听小骨它们是如何配合工作的? 出示实验要求。(注意泡沫小球要紧贴气球皮) 5.分组实验探究耳朵工作的秘密。并记录。 6.根据实验结果说说耳朵是怎么工作的。 (师出示课件进一步解说声波在耳朵内的传递过程。) 7.小结:我们知道,只要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而声音以声波的形式进入耳朵,穿过外耳道,到达鼓膜,引起鼓膜振动,紧贴着鼓膜的听小骨一起振动,然后是耳蜗一起振动,把声音信号传递下去,最后通过听神经报告大脑。于是我们就感知到声音。(播放视频,加深印象。) (三)研究耳廓的作用 8.质疑:从视频当中,我们看到好像有些结构非常重要。有哪些?学生发言,师小结:这些结构都非常重要。但是同学们的发言都集中在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那耳廓呢,它有什么作用?是不是我们身上多余的部分呢? 9.学生发言,以自己的已有经验阐述耳廓的重要作用。 10.耳廓是不是真的有收集、放大声音的作用呢? 生分组探究:耳廓的作用。师指导学生在“外耳道”的前面增加一个“耳廓”(用纸卷成喇叭形,固定好,减去尖尖的部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