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生命世界”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单元的第二课。由《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动物怎样繁殖后代》及《我是怎样出生的》三课构成。 本单元的教学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二———生物的繁殖”的要求进行建构的。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这个单元就是围绕繁殖后代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繁殖问题。 本课的内容安排是根据动物繁殖行为的基本过程:雌雄识别、交配、生产、哺育后代来设计的,围绕两种繁殖方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动物如何繁殖后代,同时设计了一些猜测活动,也穿插了一些动物独特繁殖方式的介绍:无性繁殖、卵胎生,激发学生深入细致研究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关爱动物之情。 本课的主要教学活动由五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揭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认识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第三部分、合作学习———认识动物的特殊繁殖方式及惊人的繁殖力 第四部分、合作学习———认识动物的繁殖过程 第五部分、拓展延伸———进行课外学习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具有有限的生活经验,但好多东西没有实际的接触,因此还需要我们的帮助。 爱护小动物是学生的天性,而动物的繁殖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很多学生都知道动物的繁殖有胎生和卵生两种,也能列举一些胎生和卵生动物。但对什么是胎生和什么是卵生,它们有什么区别的认识不够全面、系统,对于胎生、卵生的异同也并不了解,对于动物的繁殖过程包括的雌雄识别、交配、生产、对后代的哺育等一系列行为更缺乏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分析。因此这些才应该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 3、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 2、了解动物繁殖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3、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周围的环境及它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4、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教学难点:了解蛋生和卵生的区别;收集、分析、整理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信息。 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则倾听并参与孩子们的交流和讨论,从中寻找建构知识体系的矛盾点和突破点。因此我运用启发式的语言,根据孩子们的交流情况适时、适当地为他们“搭桥铺路”,并抓住时机不断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将我的讲授转化为启发、诱导,将孩子们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 教学准备 1、有关动物繁殖方面的课件、动物图片。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繁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 1.谈话: (1)孩子们,地球上有150多万种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共同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大家园 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动物的存在,才使得我们人类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再孤 单;也正是因为它们一代代的繁衍,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生动的世界。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研究动物怎样繁殖后代的。(板书课题: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2.提问:对于这个话题,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包括你知道些什么以及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①择要板书,记录学生思维发展过程。 ②参与讨论,当学生出现疑问时追问:你们确定吗?有什么问题吗?你们都这样认为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