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494286

1.2 做酸奶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96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酸奶,教学设计
  • cover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做酸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病菌的传播。 在设计结构上,本课以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项实践活动———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欲望,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记忆里,存在着大量的情感体验等感性材料。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沉睡着的情感体验不是一接触教材马上就会被激活的,需要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引导中能否抓住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为切入口至关重要。教学中我出示课前准备的各种活动材料,如鲜牛奶、酸牛奶等,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食物吗?你吃过这些食物吗?”导入新课比较融洽。展示的材料都是来自于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从而切入主题顺理成章。 学习目标 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评价任务 1.会自己制作酸奶。 2.了解细菌的对人类影响的两面性。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容器,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每组豆子若干、纸杯八个、实验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第一阶段,在上节课利用1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 1.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强调: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最好不用塑料器皿。 3.布置任务: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回去查找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的资料,以备交流。 二、开展酸奶品尝活动 1.谈话:前几天,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4.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认识细菌及酸奶的成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利用从网络、书本中收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①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②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③细菌的繁殖(介绍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 4.模拟细菌繁殖的速度。 ①介绍模拟实验,并让学生说出实验中各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②进行实验———细菌繁殖第八代以后的数量。 ③预测第21代细菌的个数(上百万个)。汇报实验后的结论、感受。 5.讨论并交流:酸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小结:酸奶中的乳酸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四、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1.学生阅读资料,并结合课外查找到的资料,谈一谈细菌的有功之处。 2.教师小结细菌的有功之处,并伺机出示有关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 3.学生阅读资料,并结合课外查找到的资料,谈一谈细菌的“过”。 4.教师小结细菌的“过”,并伺机出示有关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 5.谈话:对待细菌,我们要一分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