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处不在的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无处不在的力》是湘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下册第四单元《力与运动》中的第一课。本课是第四单元的总起,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中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要素包括大小和方向,这一切,都将为后续的研究打好基础,因此本课是第四单元的重点课。 二、学情分析: 力对于四年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用到它,陌生的是学生缺乏对力的系统性认识。力是无形的,只有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力”。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在“弹棋打靶竞赛”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 2、了解科学家的贡献,增强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感知各种力的存在及力对物体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在体验活动中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同时取决于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意图: (一)导入新知: 师(出示动态画面):同学们看: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帆船是靠什么推动它前进的? 生回答问题,引出浮力、风力。 师: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力?力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有关力的知识。(板书:力)。 (设计意图:在三年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风力”和“浮力”,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导入新课,既简单、直接,又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本课内容很好的衔接起来。)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发现力,感受力 师:力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才能找到它呢?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活动一:发现力,感受力。(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去发现力、体验力、感受力,并进行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用了哪些方法,体验到了哪些力,感觉如何? 生汇报。 师:对物体用力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觉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师(出示掰手腕图片):在你向对方用力的时候,你感觉到到对方也在向你用力吗?你们的用方向一样吗? 师(出示抬凳子图片):你在向上提凳子的同时,感觉到凳子也在向下拉你吗? 师:这说明力的作用是单一的,还是相互的。 生齐:相互的。 师:准确的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板书:相互作用)。在你向物体用力的同时,还会受到物体的反作用,所以才会有你们刚才说的这些感觉。 师:在刚才的体验活动中,你们看没看见力还会让物体发生一些变化? 生:吹气球,气球会鼓起来,拉橡皮筋,橡皮筋会变得又细又长。 师:这说明力可以让物体发生什么变化呢?生汇报。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体验证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形状)。那么力是否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接下来我们继续体验力(出示实验:弹棋子) 师讲述实验要求。 材料员领取实验用品(棋子、实验报告单)。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汇报实验报告单。 师:同学们通改变用力大小和用力方向改变了棋子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实验证明力确实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板书:运动) 师:以上这些就是力的作用(板书:作用)。(课件出示)请大家把力的作用完整的读一遍。 (设计意图:活动一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为了让学生在一些小而有趣的体验活动中认识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第二个过程是为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