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 《声音的传播》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探究声音的传播,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声音通过介质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通过对比的方式体会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效果不同,并在猜测与验证中,意识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科学事物和现象,对声音的研究也很有兴趣,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合作、动手欲强。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给学生充分设计、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去探究,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路,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知道不同物质的传声效果不同。 (3)知道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2、过程与方法: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水槽、响板;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水和空气,铅笔;沙子,音乐播放器,平板电脑,声波传感器;实验记录单。 2.演示材料:烧瓶、铃铛。 教学过程: 1、 设疑导入,发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 谈话: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的烧瓶,里面挂着一样的铃铛,现在老师摇一摇,你听到铃铛的声音了吗?老师再来摇一摇这个烧瓶,你听到铃铛的声音了吗? 2、 思考:同样能发出声音的铃铛,为什么第二个烧瓶里的铃铛却听不到声音呢?学生思考,猜测。 3、 观看视频,发现声音传播需要空气,真空无法传播声音。 4、 小结:当空气重新进入烧瓶以后,我们又可以听到铃铛的声音了,看来声音的传播也有很多学问啊,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声音的传播》。(板书课题) 5、 谈话:像空气这样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空气是一种气体,气体可以作为介质,由此你想到什么问题了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传播声音。 6、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传播声音。 7、 分组实验,利用声波传感器,音乐播放器,水和沙子感受固体和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二、探究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 1、过渡: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气体、液体、固体这三种物质都可以传播声音,那么它们谁传播声音的效果好呢?说说你的猜测。 2、探究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 (1)师:看来大家的猜想各不相同,那到底它们谁的传声效果好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研究。 (2)出示活动要求: 1 每组3只封口的塑料袋,分别装着沙子、空气和水。 2 将其中一只塑料袋平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地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只耳朵。 3 在一臂远处,用铅笔的一端轻敲桌子。 强调:我们要尽力听袋子里面传来的声音,所以敲击桌面的声音要小,力度均匀,教室里要保持安静,组员之间用手势交流。 (3)分组实验。 (4)汇报结果,沙子传播声音效果最好,其次是水,再次是空气。 师:看来,实验结果和大部分同学的猜测有一定差距,所以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凭借主观猜测,而是应该亲自实践,尊重事实,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 三、探究声音传播的方向。 1、谈话: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各不相同,那么它们是向什么方向传播声音的呢?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实验,画出声音传播方向示意图。 4、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