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521162

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5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127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 cover
江苏教育-出卷网-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课题名称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教材分析 本单元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在前一课了解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之后,从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具体的力。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按照从观察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性质,从实验探究到实际应用的线索编排而成。 学情分析 力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平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而弹性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象,比如:皮球有弹性,弹簧有弹性……对于是什么激发了弹性?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是不是所有的任何物体都有弹性?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学生都很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理解。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还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他们对弹性的认识由表象到本质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 从生活中已有经验入手,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认识弹性的普遍存在及弹力的大小和方向。2.培养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的现象,能具体说出物体怎样应用了弹性。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物体受外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 一切物体都有弹性,只是有些物体的弹性不明显而已。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排球、汇报单(每组一份) 。2.学生分组材料:海绵块、拉力弹簧、针管、塑料尺、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排球,球类运动是很多人喜欢的。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当我用手排球的时候,球为什么能弹起来?2.生:弹力。3.师:什么是弹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本节课我们来探究球为什么能弹起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出示课件。(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入手,让学生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二、探究活动(一)认识弹力1.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实验材料。2.找学生读,课件。3.探究实验。(1)谈话:同学们拿出老师准备好的弹簧、钢尺、海绵、橡皮筋、针管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在这个过程中,请你仔细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完成实验汇报单。(2)学生开始探究。(3)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同学一边说,一边演示。(4)师提问:①手感受的力是谁产生的?②为什么要产生这个力呢?4.小组讨论1分钟。完成汇报单的第二部分。5.生:手感受的力是物体本身产生的。 因为物体想恢复到原来的形状。6.在学生讨论、交流、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并用课件揭示概念,弹力。课件出示: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7.师:出示“受伤”的弹簧,为什么弹簧恢复不了原来的形状?生答。PPT:每个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发现生活的秘密,使得弹性、弹力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挑战合作———认识弹性1.师:刚才我们实验发现,像海绵、皮筋、弹簧等统是容易发现形变的物体,他们有这样的这一种本领。当我们按压桌子,有没有产生向上的弹力呢?金属钩呢?(设计意图:认识不易察觉的弹性现象)2.生:没有。3.师:我们通过这样一个传感器装置,看看金属钩会不会产生形变。4.找2名同学演示,大屏幕显示力的读数。5. 金属钩有弹性吗?(有)。6.师:实验证明,金属钩也发生了形变,只是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我们来通过一个视频进一步了解,看看这个过程中到底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