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仪》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地球仪是湘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第3单元第4课的内容,在认识地球仪基本结构的同时,涉及地球表面海陆比例、大洲与大洋的分布、经纬线的认识及其基本特点理解、麦哲伦航线的串联等内容。 教材中还包括两个重要的活动,一是动手测量地球表面海陆比例;二是在地球仪上利用橡皮泥和火柴梗等“重走”麦哲伦航线。这两个活动在农村小学教学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实施的难度较大,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动。 2、学情分析 在此课之前同学们已经通过学习,建立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感知,并初步认识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了解了地球外部的基本风貌,能够想象出地球的大致样貌,虽然对于地球的直观感受不足,但是探索的兴趣很浓厚。此课应继续抓住同学们的好奇心,安排好活动的环节,让同学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与学习,收获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2、能借助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准确辨认位置,画出麦哲伦的航线。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 2、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寻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 (三)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 2、能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 3、认识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经线、纬线、方向、赤道等;知道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的划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及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难点:根据经纬度确定某物的位置 五、教学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轮廓、麦哲伦航线图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埋入伏笔: 请同学们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谈一谈自己对于地球的认识有哪些。(地球的形状、内外构造等) 讲解: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一般不能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出示地球仪)。建立模型也是我们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地球仪与地球 1、地轴 观察:让学生转动本组的地球仪 请同学们回顾篮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 谈谈它们的转法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小结:地球仪是绕着中间这根轴转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这根轴叫做地轴,当然,地球里面并不是真的有根轴,而是科学家根据地球自转的特点虚拟出来的。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自西向东)。 2、南北极的认识 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讲解地轴与南北极的交点是什么? (三)活动1 蓝色的星球 1、模拟 讲解:请慢慢地旋转地球仪,注意观看它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面积最大的颜色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交流发现。 提问: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地貌,蓝色占的面积最大,它是用来表示什么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小结: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陆地组成。 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特点给地球再取一个名字。 2、填图 讲解:由于陆地和海洋交错分布着,因此地球被划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你知道是哪七大洲又是哪四大洋吗?请同学们说一说,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予以补充总结。) 布置任务:你知道它们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请对照地球仪,把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名称填写在世界轮廓图中,并尝试记住。(提醒学生字写小点) 学生填图。 课件出示没有文字说明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帮助学生记住他们的具体位置。 (四)活动2 怎样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1、经线、纬线 可是,跟着麦哲伦去航行的时候,如何确定我们的船队具体在哪里呢? 讲解:我们再来观察地球仪,是不是有很多线圈,这就是叫做经纬网,干什么用的呢? 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知道排号和座号就能找到座位,这个方法跟大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