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543192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共27张PPT)+3素材

日期:2024-05-2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25次 大小:2388288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5课,明朝,对外,关系,课件,27张
    (课件网) 情境导入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背景 1、目的 2、条件 政治上 经济上 技术上 人才上 政策上 明成祖:众卿家,看我大明,可谓国富民强,此乃宣我国威之时。 大臣:吾皇英明!我大明江山,统一已定;天下资财日丰;海器造船之术为天下之首。臣等也都认为此乃张帆远航之机,孰能担此重任? 明成祖:郑和可否?宣! 宦官:召郑和觐见! 郑和: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明成祖:平身!朕派你出使西洋以宣扬我国威。钦此! 郑和:微臣遵旨! 众大臣(齐声):皇上圣明!吾皇万 岁万岁万万岁! 明成祖 历史演绎 为何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1371年-1433年),原姓马,回族,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12岁丧父,在流离中被明军掳去,送进皇宫当了太监,后进入燕王朱棣府,随朱棣南下夺位有功,后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为内宫太监,赐姓郑。 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七次下西洋,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后病逝。1431年,明宣宗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为何“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主要目的:宣扬国威 一、背景 1、目的 宣扬国威 2、条件 政治上 经济上 技术上 人才上 统一安定 国富民强 航海、造船、指南针 郑和的才能 政策上 统治者支持 二、概况 起止时间? 航海范围? 1405-1433 起止时间 次数 在位皇帝 主要货物 到达地区 最远达到 1405-1433年 七次 明成祖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等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明朝 郑和 明宣宗 二、概况 南海 西洋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比较表 120吨 100吨 50吨 长24.5米 宽6米 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 船只大小 4艘 17艘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船数 160人 1000-1500人 27800人 人数 1次 4次 7次 次数 1497-1498年 1492-1504年 1405-1433年 时间 绕过非洲南 端到达印度 到达美洲 下西洋 地点 达·伽马 哥伦布 郑和 姓名 1、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意义 三、意义 2、加强中国与亚非各国友好交流 历史反思 材料:“三宝下西洋,费钱银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 想一想:为何航海的壮举会悄然结束,中国人最终放弃了对海洋的探索? 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缺乏经济内驱力(根本原因) 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政府开始实行海禁政策,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然而,明政府的海禁能够禁止中国人民出海,却阻止不了来自于海上的威胁——— 倭寇 “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 画面描绘了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 嘉靖年间, 明中期海防松懈,倭寇勾结中国海盗,奸商经常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严重威胁了沿海居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在两浙三吴之地,更是连年荒旱,历来一片繁华的江南,在明朝政府的压榨之下,竟然呈现一片萧条景象。 ———林瑞荣《明嘉靖时期的海禁与倭寇》 戚继光抗倭寇 明朝 抗倭名将 戚继光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戚家军” 鸯 鸳 阵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策略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斗争的胜利? 人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