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548351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日期:2024-04-2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1285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 cover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苏联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2.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阅读、自学、知识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3.通过激励引导,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外交所作的贡献。 4.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 教学难点 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周恩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他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博学睿智、反应敏捷、幽默风趣,留下了众多外交趣闻。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取得与他密切相关。现在就让我们沿着这位杰出外交家的脚印,来看看,在新中国成立初那艰难岁月里,他是如何在敌意重重的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为新中国打开局面,赢得国际声誉的。 二、自主学习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首次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 (2)进一步完善: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2.万隆会议召开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3.万隆会议的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4.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背景: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 “颠覆”活动,破坏会议。 5.万隆会议的结果: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6.“求同存异”:“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社会国家意识形态不同)。 三、合作探究 互动探究一 鸦片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的重要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 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如鸦片战争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新中国的外交是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基础上的。如新中国成立后,港澳的回归,中国成功地加入世贸组织。说明了弱国无外交,要想使我们的国家能以独立、富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互动探究二 怎样理解万隆精神? 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在会上针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从亚非各国所遭受的殖民主义侵略出发,找出了亚非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共同任务,引起了亚非各国的强烈共鸣,从而使万隆会议朝着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  四、总结归纳 五、课堂检测 1.2006年,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