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下册第 21 课《守护蓝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守护蓝天》是《科学》 六年级下册“我们的家园”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我们的家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观察发现身边存在的空气污染现象,并通过探究了解空气污染物的来源,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提出防治空气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 1 是“为什么不能烧秸秆”,通过驱动页情境— —田野上常见的横幅,引发学生思考不能烧秸秆的原因,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通过仔细观察燃烧秸秆的过程,发现烧秸秆会污染空气,从而明确为什么不能烧秸秆。活动 2“保护空气”是在学生学习了人类的某些活动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后进行的。学生知道了人类与动植物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保护空气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要怎样保护空气?学生通过调查、讨论等对保护空气提出一系列合理化的建议。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保护空气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本课通过生活情境,驱动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通过设计焚烧秸秆实验,让学生在亲历猜想、实验、观察、分析和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人类的某些会活动造成空气污染,从而使学生产生保护空气的想法,寻找保护空气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造成空气污染。 能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了解焚烧秸秆对空气造成的污染。 能根据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提出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知道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空气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污染空气,提出防治空气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教学难点:在烧秸秆或干树叶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将燃烧情况及产生的气味和物质正确记录下来。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秸秆或干树叶、火柴、燃烧匙、集气瓶、玻璃盖、烧秸秆图片、记录表格、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秸秆或干树叶、火柴、燃烧匙、集气瓶、玻璃盖、记录表格。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情境:彬彬和波波在田野上看到一条横幅,横幅上写着“禁止焚烧秸秆”,他们产生疑惑。 问题:为什么不能烧秸秆?是因为是因为烧秸秆容易引起火灾,或会产生难闻的气体等原因,才禁止烧秸秆的吗?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交流自己的想法。 引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不能将烧秸秆“搬”到我们的实验室来探究呢? 目的:借助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促使学生思考燃烧秸秆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 媒体:出示活动标题“为什么不能烧秸秆”。 (二)活动探究 活动 1 为什么不能烧秸秆出示:秸秆或干树叶实物。 导入: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当有害气体、尘埃等进入空气,空气就可能被污染,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危害。 问题:如果人们收割完农作物后,采取焚烧的方法处理秸秆是否会污染空气呢?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烧秸秆是否污染空气进行讨论,就自己的想法进 行回答。 问题:怎样探究烧秸秆是否污染空气?进行该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 活动:各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提示:在实验中,可以用眼睛观察、用鼻子闻、用手模,来了解燃烧秸秆产生的现象。注意观察燃烧现象时不能贴着集气瓶,以免被热气灼伤;用鼻子闻气味时注意不要靠太近,用手轻轻将气体扇过来闻;当燃烧结束、集气瓶冷却后, 再用手摸。烧的量不能太多,燃烧时要将秸秆剪碎,使其容易燃烧,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交流: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引导,再次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燃烧时手不能碰秸秆或容器壁,以免烫伤;燃烧结束后不要立刻把鼻子凑上去,要科学地嗅气体,用手轻轻煽动气体;待容器稍凉后再用纸巾抹内壁。 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焚烧秸秆或干树叶的实验,并仔细观察,将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