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635660

4 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2课时 表格式)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7415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课时,格式
    课 时 计 划 课题 4 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重点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难点 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关键 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吧!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范读课文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目标导学二:学习《观沧海》 诗歌的层次结构划分 同学们都预习本文了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观沧海》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征乌桓途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卷网-1980年版)。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八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1、重点字音 碣石(jié) 澹澹(dàn)竦峙(sǒnɡ zhì)萧瑟(sè) 悬(xuán) 枯藤(ténɡ) 瘦马(shòu) 古今异义: 次北固山下(古义:停泊今义:次序,也用作量词) 东临碣石(古义:登上;今义:靠近)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 组织学生分析《观沧海》,探讨以下问题: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举手介绍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其诗多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以组为单位,互读互考,共同理解并识记诗中的重点字词。 整理古今异义词,加深理解。 认真倾听,注意节奏。 朗读并背诵。 学生结合诗句分析回答: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学生划分层次:三层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诗句中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分析 诗歌的思想感情 目标导学三: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分析诗歌的整体意思 探究诗歌中融情于景的两句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开头写“杨花”“子规”的用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分析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理解诗歌的大体意思。 2.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提示: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