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653072

勾践灭吴 学案 含答案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55次 大小:228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勾践,灭吴,学案,答案
  • cover
《勾践灭吴》学案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齐桓公称霸。(2)晋文公称霸。 (3)楚庄王称霸。(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令人慨叹的是,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06年)后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上又再现了与“吴越相争”惊人相似的一幕:占尽优势的项羽(类似夫差),不听从范曾(类似伍子胥)的忠言,却听信内奸项伯(类似太宰嚭)的盅惑,不以史为鉴,一味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他可以残忍地坑杀20万秦降军,也可以焚烧壮丽的阿房宫,但却“不忍”诛杀一个政敌刘邦,这种“匹夫之勇,妇从之仁”致使项羽重蹈了历史的覆辙,犯了同夫差一样的低级错误。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字音 会稽( ) 浠( ) 句 ( )无 鄞( ) 喜否( ) 疾疹( ) 无不脯( )也 三、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 )皮 2、吊( )有忧 3、践辞( )曰 4、越四封( )之内 5、其( )有敢不尽力者乎 6、旅( )进旅退 7、果( )行,国人皆劝 8、孰( )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9、是故( )败吴于囿 10、无乃( )后乎 四、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 ) 2、令壮者无取老妇( ) 3、将免者以告( ) 4、三年释其政( )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 7、而摩厉之于义( ) 五、一词多义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 孰为汝多知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