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670103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音频+课时作业+教案+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694104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8课,怀疑,学问,音频,课时,作业
    18 怀疑与学问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文中学者介绍 张载(1020—1077),北宋理学家。曾任崇文院校书等职。后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关学”。 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和其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朱熹(1130—1200),世人尊称“朱子”。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乾隆年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戴震治学广博,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对经学、语言学也有重要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   虚妄(wàng)   譬如(pì) 折扣(zhé) 程颐(yí) 停滞(zhì) 2.理解词意 【视察】 察看,审察。 【停滞】 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虚妄】 没有事实根据的。 【大儒】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墨守】 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辨伪去妄】 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和学说)。 【不攻自破】 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现用于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三、素材积累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诗人总是喜欢发出疑问,质疑他所见到的一切。比如天是否真的是天,还是浩瀚的海?星星是星星,还是鱼的眼睛?比如大树,或者花朵,不断地生长绽放。但为了什么?是因为美,还是自身的需要?比如街上奔波的人,或者平原上一列疾驰的火车,究竟要去哪里?驶向何方?这些疑问不时出现,并且充填了我们的内心。哦,幸福是否存在?而生命能否永恒?这些质疑,体现出诗人痛苦思索的过程。或许没有质疑就没有诗歌。 ?唐代卢纶的《塞下曲》写道:“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学者曾读过或分析过这首诗,但从未有人提出过疑问。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却一眼发现了其中不符合生活实际的漏洞。于是,他也写了一首五言绝句,作为对这首诗的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四、课外拓展 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 ———朱熹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陆九渊 ?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爱因斯坦18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语言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3.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从议论文的角度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深入领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学习用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