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7976

13 海水为什么是蓝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88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海水,为什么
  • cover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难点: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及拉曼的介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拉曼简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导语:苹果熟了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牛顿小时候却想“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长天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水壶里的水开了,壶盖会不停地跳起来,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有了科技的进步,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   2.简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词语,自学生字。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4.小组交流自学情况。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⑴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字音:讳、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词语   语塞: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饶有兴味:饶:丰富,多。非常有兴趣。   愧疚:因自己错误而自责,惭愧不安。   颇有作为:颇:很;作为:作出成绩。指作出很多成绩。   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夸张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脱离实际。   散射:光线通过有尘埃的空气等介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   殊荣:特殊的荣誉。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时间:1921年。   ⑵地点: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轮船上。   ⑶人物:拉曼与一对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使拉曼对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原来的解释产生疑惑,而男孩强烈的好奇心给了他启发与警醒。   ⑸经过:拉曼回国后,针对男孩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⑹结果:即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要对“已知”心存好奇,善于从“已知”的“未知”中获得新的发现。   6.根据故事的六要素,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