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袋子里面有什么》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是否属于跨学科主题教学 否 学科 科学 学段: 低段 年级 一年级 相关领域 生命科学 教材 书名:科学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湖北教育-出卷网- 出版日期:2018年7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科学课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经历为基础,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充分体验和感悟。观察法是搜集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是假设、观点和理论产生的手段。在自然条件下,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及其辅助工具直接地、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对于科学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一共是三课时内容,第一课《科学真有趣》,第二课《袋子里面有什么》,第三课《相同与不同》。《袋子里面有什么》是人教版科学第一单元《走进科学》中的第二课,是学生们正式开始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本课的教学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承担着严谨的科学方法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观察是科学学习开始最主要的学习内容,要进行观察就离不开人的感觉器官,只有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认真、有序的观察才能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感觉器官可以帮我们进行观察、辨识物体。 学生情况:一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这些浓厚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科学的动力。学生对于感觉器官并不陌生,但是这种熟悉是不系统的、不规范的、模糊的认识,如何将学生已有的认知进行梳理、规范,这也是这节课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技术准备: 教师准备:苹果、核桃、海绵、铃铛、香薰蜡烛,袋子学生准备:活动手册、铅笔;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认识人体有五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使人具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2、知道观察法是认识周围事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科学课上经常要用到的最基本的方法;知道感觉器官是帮助我们观察的器官。3、具有安全有序地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的意识。4、能够认真地听取同学的发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谈话导入教师出示袋子1.提问: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个神秘的礼物,你们想知道袋子里面有什么吗?(板书:贴袋子图)2.谈话:(动手打开袋子,取出里面的小袋子)既然是神秘的礼物,老师当然希望你们能自己发现其中的奥秘。学生举手汇报袋子里可能有什么物体。通过这样的小活动,引出本课的课题,同时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兴趣。袋子 黑板贴2分探究活动手鼻耳的应用教师手举着小袋子1、提问:老师给你们设置一个难题:不打开袋子,能知道袋子里面有什么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有什么根据?2.规范学生的汇报,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板书:贴耳、手、鼻的图片)追问回答问题的孩子: 用鼻闻,能闻出什么? 用手摸,把摸出物体的什么特点?用耳听,能听到什么?3提问:你们的方法是否可行,咱们来试一试。请同学们把用这个方法猜测出来的物品记在对应的方格里。演示:(拿起袋子)我用手摸,我摸出来弯弯的常常的柱子,我觉得像香蕉,就把香蕉记录在手下面的这个方格里,可以写字、拼音也可以画图。4.提示:学生开始观察活动。想一想,你为什么认为是这个物体?5.汇报:汇报的时候,请你像老师这样来说:我用手去摸,发现物体是弯弯的柱子,摸着有些软,所以我认为是香蕉。学生进行有根据的猜测。鼻子闻:气味耳朵听:声音手去摸:大小 形状 光滑 软硬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在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学生按照自己的记录进行汇报:通过演示记录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