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864041

25 诗词五首 4课时课件(47张PPT)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40357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诗词,五首,课时,课件,47张,PPT
  • cover
25 诗词五首 语文统编版 八年级上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饮酒》其五 春望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诵读诗歌(《饮酒》其五),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 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初步品析诗歌中景中含情,情中见理的特点。 3. 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看到“田园”这个词语,你会联想到哪些景或物呢?你“心中的田园”是怎样的?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一、导入新课:你心中的田园 1.自读(读准字音、节奏)。 2.听读,概括感情基调:悠然。 3.展读(点名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4.竞读(配乐,读出“悠然”诗韵。语速要慢,语气舒缓从容,声音要悠长,重点词、韵脚还可加重或适当延长)。 二、读出“悠然”诗韵 1. 悠然赏美景 (1)大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诗人的田园里有什么?结合读诗的感受,为这些景物配一个合适的修饰语,如:简陋的草庐、疏疏落落的篱笆。 (2)请发挥想象,尝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述画面。 (3)为什么悠然“见南山”,而不作“望南山”? 见”写出了一种无意为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望”则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三、品读“悠然”真意 诗人说“心远地自偏”,在诗人的心中,什么离他近?什么离他远? 在田园之中,人闲适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采菊东篱、见南山、望飞鸟,诗人的内心是悠然的,这种关系是亲密的“近” 的关系。 在世俗官场中,诗人是否有这样的体验?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到彭泽当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如不满载而归,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为官。疏远,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2.悠然品真情 诗人的“心远”,实质上是诗人对“官场”世界的疏远,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四、感悟“悠然”人生 1. 诗人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拓展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找出诗中所写的景和所做的事,思考:“真意”指什么? 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微雨、好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故园的景物都是那样的恬静优美;种豆、理荒秽、酌春酒、摘园中蔬又是那样的怡然自得。“真意”,就是远离了世俗、名利,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就是要隐居田园,热爱田园,坚守本性。 诗人沉醉田园,视之为归宿。不仅是安身之所,更是心灵归宿。“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至情言语即无声”,内心涌起的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种悠然脱俗的境界。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为何“欲辨已忘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3.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现实生活中的陶渊明是劳累辛苦的,他内心也有过挣扎。他原本可以生活得舒适些,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违背自己的内心,比忍饥挨饿更让他痛苦。陶渊明归隐田园,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在为后人留下流传百世的诗文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不断地学习陶渊明那“豪华落尽见真淳”“更无一字不清真” 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