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875016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62张PPT)

日期:2024-05-0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2504586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课,宋明,理学,课件,6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第三课 宋明理学 版本:人教版 年级:高中二年级 掌握和理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各自思想的主要内容 通过与先秦儒学、汉朝新儒学的对比,理解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提高全面把握和整体分析史实的能力 在辩证分析宋明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必要性,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合理有益的成分,提升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01 02 03 目标 汉末至北宋初年思想嬗变简介 壹 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赴西域求法。三年后,汉使和印度僧人用白马驮佛经、佛像回到洛阳,汉政府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只是流传于上层社会,一般百姓很少接触,处于依附于道家或道教的状况。 1、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汉末到北宋初期思想嬗变的总体特征———宗教思想与儒学 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于中国固思想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得到了迅速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社会的分裂与动荡不安、百姓的苦难与被 拯救的渴望,再加上统治者把佛教看作是有助于统治和维持社会太平的工具进行大力扶持,使佛教得以赶超中土原有的各种宗教信仰而与儒、道并进,为隋唐时期志儒、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奠定了基础。 随着佛教逐渐走向民间,佛教与儒、道之争也日益激烈, 尤其是佛、道之争表现得尤为明显与激烈。 1、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汉末到北宋初期思想嬗变的总体特征———宗教思想与儒学 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云冈石窟 达摩渡江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1、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汉末到北宋初期思想嬗变的总体特征———宗教思想与儒学 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佛教在隋唐时期走向鼎盛。唐代大多数统治者为了政治需要都积极提倡佛教;在民间,佛教也广为流传。以玄奘为代表的僧人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经过长达数百年的努力,中国佛教的品格最终形成,标志着外来佛教文化已经完成了与中国固有传统的融合,中国佛教真正走向自立,对中国的哲学、建筑、艺术、中外交流等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佛教势力的发展,也影响了封建王朝的统治。8世纪中叶,唐武宗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灭佛运动,佛教受到致命打击,逐渐走向低潮。 1、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汉末到北宋初期思想嬗变的总体特征———宗教思想与儒学 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龙门石窟 大雁塔与玄奘像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从酝酿萌芽到最后形成教团组织,有着漫长的过程。道教是中国远古的宗教思想(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万物有灵观念等)、传统的鬼神观念、先秦的道家哲学和神仙方术逐渐融汇整合的产物。秦汉之际,修炼长生成仙之术的方士们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尚无教团组织。到东汉后期,张道陵于江西龙虎山修炼得道后,来到西蜀鹤鸣山传教,由于信徒日益增多,于是他便建立了二十四治(治,就是管理机关所在地),以管理信徒。标志着道教形成。 2、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一)汉末到北宋初期思想嬗变的总体特征———宗教思想与儒学 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传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