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878537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9张PPT)

日期:2024-05-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192250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人教,纷争,39张,课件,运动,变法
  • cover
新课导入 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叁 孔子和老子 贰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肆 百家争鸣 壹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课程标准】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通过了解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学说;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目录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与战国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霸权(争霸) 齐、楚、燕、韩、赵、魏、秦(兼并) 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 战争,迁徙,交流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相继封建化。 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1)农业: 随着私有观念的深入人心和铁农具的出现,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向个体生产方式转变。铁农具的广泛应用,促使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 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春秋战国冶铁场景构想图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 ②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 ◎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 ◎李冰父子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华阳国志·蜀志》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井田制逐渐瓦解,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生产关系调整) 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经济基础 调整上层建筑 变法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1)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铁犁牛耕 王室衰微 兼并战争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出租土地、收取地租的贵族) 地主 佃农、自耕农 (原多为宗法血缘下的庶民) (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井田制土崩瓦解 小农经济逐渐开始确立 (土地私有、户为单位)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不断建立。 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周天子地位下降,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上层建筑变革 各国竞争激烈,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增强自身实力,纷纷变法。 {616DA210-FB5B-4158-B5E0-FEB733F419BA}商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