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能撬动地球吗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杠杆的结构,会使用简单的杆杠,知道杠杆省力的条件与动力点、支点、阻力点的位置有关系。 认识杠杆尺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3、了解生活中杠杆的应用,能分析生活中杠杆的类型。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能设计完成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杠杆省力的规律。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并做好实验记录。 能够简单地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的类型。 能够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制作杆秤。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能够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出的工具可以改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 学情分析评论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石头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再用翘板体验杆杠工作的原理,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会水到渠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培养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一、走进生活? 引出主题 1、视频引入 (1)师:昨天,老师在火车站广场玩,碰到了一大难题。请看视频。 (2)老师碰到了什么难题?你猜老师最终搬动了大石墩了吗?请看。 (3)老师用什么撬动了大石墩? 生:用铁棒,棍子。还有吗?学生:一块砖头。 师解释: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块砖头,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2.引出杠杆概念 出示概念: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板书杠杆 二、巧设梯度 认识杠杆 1、介绍杠杆的三个点 师: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 (出示杠杆撬棍示意图) 师:(边演示边讲解)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悬挂重物的点叫阻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动力点。 (板书: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活动三:按翘板,初步感知杠杆的作用 师出示木板图片,问:这是杠杆吗?你能指出这个杠杆的三点吗? 探究一:按翘板:用手压在木板不同位置,感受不同位置所用的力有什么不同,记录下来。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交流:通过实验,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 5,小结: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们发现动力点离支点越远,越省力。动力点离支点越近越费力。 6,那?怎样利用杠杆更省力呢? 活动四:探究杠杆平衡的秘密 1、认识工具 出示杠杆尺和钩码图片,介绍杠杆尺的结构和作用。 认识杠杆尺结构 平衡螺母的使用方法,请学生上台调节平衡。 杠杆尺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实验中的杠杆尺是杠杆吗?你能指出它的三点吗? (1)分析杠杆尺平衡后力的关系?(省力和费力的现象) 2出示任务:你能挂出更多的平衡吗? 3讨论实验方法 4交流确定试验方法 5、温馨提示 6、动手实验 7、汇报实验记录与发现 8、小结: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什么情况下费力?什么情况下,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学生: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省力。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