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029436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四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日期:2024-05-0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1次 大小:1093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解析,甘肃省,检测,Word,原卷版,试题
    甘谷四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检测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时期,居于中原之地的鲁、卫、宋、郑、陈、蔡、曹、许等国多数都变成了二等、三等的小国,晋、楚、齐、秦等边地之国却成为当时的大国。其原因在于这些边地之国 A. 多竞争磨砺且易于拓展疆域 B. 不断汲取中原地区的文明 C. 善于学习少数民族文化 D. 重视改革且实现了封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边地之国需要同异族进行斗争,因而逐渐强大,A正确;当时中原地区的文明反而不利于各国在争霸战争中获胜,主要是因为传统思想的束缚,B排除;晋国和齐国并未学习少数民族文化,C排除;各国相继实现封建化是在战国时期,D排除。故选A。 2.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力主学习少数民族的长处,倡导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力主迁都洛阳,全面实行汉化政策。他们共同的目的是 A. 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B. 提升军事实力 C. 顺应民族交融的潮流 D. 促进本民族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都是为了促进本民族的发展,也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征,因此D正确;A只符合孝文帝改革,排除;B只符合赵武灵王改革,排除;C不属于目的,属于改革的原因之一,排除。故选D。 3. 明朝张居正评价秦朝时说:“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这里强调的是秦朝 A. 延续了先秦历史传统 B. 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 C. 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D. 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开创了以一套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且“至今守之以为利”,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完善,故选择B;秦朝没有延续先秦的分封制等历史传统,排除A;秦朝为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焚书坑儒”,后世没有“守之以为利”,排除C;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与材料“创制立法”不符,排除D。 4. 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 A. 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 B. 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权力 C. 否定了地方官员的特权 D. 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可知,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与察举制相比,这显然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权力,故选B。材料没有提及中正官选拔人才的依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九品中正制收回的地方选拔人才的职能,却并未否定地方官员所有的特权,排除C;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注重门第高低,排除D。 5. 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体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  ) A. 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 B. 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 C. 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 D. 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他的职权是皇权的延伸,故尽管刺史位卑但权重,C项符合题意。刺史只负责监察,并不具体管理地方,排除A;B项只看到了表面,郡国守相畏惧的不是刺史权威,而是其背后的势力,排除;造成材料这种状况的是因为刺史的监察职能及其背后的皇权,并不是因为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排除D。 6. 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 A. 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 B.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