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鳟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聆听活动,熟悉《鳟鱼钢琴五重奏》的主题旋律,感受和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和风格特点。 2.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能够总结出变奏曲的特点,从而了解什么是变奏曲。 3.感受音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探讨交流,对乐曲的风格、情绪做出简单的评析。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演唱《鳟鱼》第一部分,聆听主题旋律。 通过播放、范唱主题音乐,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是变奏曲 (通过对比、分析乐曲、体验音乐要素,突破难点。)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营造一种自主、协作、探究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 教学中通过分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钢琴的不同音色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有所了解,通过欣赏作品,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在聆听过程中,通过对比获得对变奏曲式的了解,通过不断的引导与分析,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受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这一积极向上的精神,体现了"音乐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生伴随着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步入教室。大屏幕上播放着鱼在水里遨游的画面,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 二、讲故事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关于鳟鱼的歌曲,这首歌曲讲述了深山老林中一条美丽的小溪里,生活着一群快乐的小鳟鱼,他们在小溪里整日快乐的游玩、嬉戏,过着平静安详的生活,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搅浑了溪水,打乱了小鳟鱼们平静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舒伯特作品歌曲《鳟鱼》(播放视频) 教师:好,下面我们请同学谈谈感受。 学生1:小鱼太可怜了,同情那条小鱼的命运。 学生2:渔夫太可恨了,阴险、狡诈。 教 师:同学们说得好。这是舒伯特1817年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 三、新课教学 1、作者简介: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 作者介绍: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欧洲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生活贫困又不愿依附于权贵,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年仅31岁就离开了人世。舒伯特的创作体裁非常广泛,包括歌剧、交响乐、重奏乐、奏鸣曲等,其中歌曲是舒伯特有特殊成就的创作领域,被誉为“歌曲之王”。在短短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遍了不同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其中包括600多首、18部歌剧、9部交响乐、19首弦乐四重奏和22首钢琴奏鸣曲等。 2、复听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由于作品的第四乐章是根据舒伯特创作的歌曲,刚才我们听到的《鳟鱼》的主题而写成的变奏曲,所以这部作品被世人称为《鳟鱼》五重奏。 3、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主题出现了几次?有哪些乐器在演奏? (1)认识变奏曲式。 主题共出现7次,却完全相同,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并简单介绍变奏和变奏曲式。 (2)认识钢琴五重奏。 老师介绍钢琴五重奏,使学生认识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钢琴五件乐器演奏。 三、比一比 1、听主题乐器: 以音色分小组,第一小组代表钢琴;第二小组代表小提琴和中提琴;第三小组代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由学生从5个变奏的乐段中挑选乐段听,要求在欣赏的过程中,当听到你们组代表的乐器出现,就请举手表示,主题在哪个乐器组,就请该组把手举过头顶,看谁的耳朵最灵敏。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