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044793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渐行渐近,渐行渐远(附文体详解及范文细评)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81次 大小:141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渐行,高考,细评,范文,详解,文体
  • cover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渐行渐近,渐行渐远(附文体详解及范文细评)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中“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一句,是审题立意的关键。“看天光云影”“漫步林间”是亲身体验,调动生活经验,用欣赏的眼光和方式去感知自然,可以欣赏自然之美,可以获得生活的乐趣,但是对自然的了解却是有限的;而“打开电视”“轻点鼠标”是借助科技手段了解自然,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但是也失去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和人生乐趣。这样两种方式,在感知自然方面各有优势,又各有局限,在立意时可以有所选择地从这两个角度分别立意,也可以综合立意。比较而言,综合立意能更好地体现出题人的意图。在“如何亲近自然”方面,这两种方式可以互相促进,增进我们与自然的联系,使我们可以和大自然更好地和谐相处,当然,如果我们以欣赏、体验、亲近和爱为本,而以科技为用,也许我们与大自然的联系将会更加密切。 [佳文展示] 渐行渐近,渐行渐远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不言”,汇成一种朴素之美,传达着神圣而令人敬畏的道德力量,给予人一种规律性的启示,招引着我们去追求,去亲近,去体验。 古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巍峨的群山,人们高歌“踏遍青山人未老”,也曾感叹“关山难越”,自警“高山仰止”;今天的探险者仍在不断尝试挑战与超越,女登山家王静成功登顶珠峰的事件就曾一度引发国际上关于挑战、规则、专业、人生乐趣等问题的热议。 古人“轻舟短楫去如飞”,面对奔腾的江河,人们思悟“上善若水”,也曾慨叹“逝者如斯夫”“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今天的建设者借助高科技,可以创造世界最大水利工程、最长跨海大桥等诸多奇迹。但江河截流、穿山跨海等百年大计、惠民工程却也一再引起专家和大众关于“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忧虑。 我们在用心解读自然、亲身体验自然外,借助科技手段超越感官局限,利用现代技术打破认知的藩篱,弥补了过去的遗憾。可是,为什么我们仍然深感那美丽的自然与我们渐行渐近又渐行渐远呢? 我们打破山水阻隔,缩短时空距离,发展高铁、航空、航天技术,可在浩荡长空、崇山峻岭间自由来去,但过度的工业化也使大自然失去了曾经的神秘、古朴、厚重;我们超越物质的局限,伐林移山建设城市,围海造田扩张土地……成功地在天地间建立起只属于“我们”的家园,而大自然却也在过度的开采、开发、掠夺中,遗失了曾经田园牧歌式的温馨;我们从慢节奏的生活走向快节奏的生活,社会高速发展,我们不用在自然面前静观默想,打开电视电脑,就可以随时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和信息,但曾经的哲理与诗意,也在海量信息的拥塞下慢慢干枯…… 那令人敬畏又向往的神秘未知被我们破解了,但似乎还有更多未知而又神秘的信息恰恰隐藏起来了。科技弥补了体验和感知的不足,却也因此让我们失去了心灵的归宿和情感的寄托。 吴良镛说,诗意的栖居,是因地制宜,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为美国设计的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其实,与自然相处,除了亲身体验,或借助科技等手段外,我们还应多听听心灵的声音:我们在得到什么的同时,也曾奉献了什么?我们在将得到什么的同时,亦将失掉什么? 当你亲近了它却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