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059746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5张PPT)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5653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5张
  • cover
记 承 天 寺 何 夜 无 月 ? 何 处 无 竹 柏 ? 夜 游 文 体 《 记承天寺夜游 》 北宋 苏轼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东坡居士 · 苏轼 苏轼,字子瞻[zhān],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豪放派代表。与父苏洵[xún] 、弟苏辙[zhé]合称“三苏”。 代表作品有《东坡乐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宋四家(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fú]和蔡襄[xiāng] 。 唐宋八大家(文学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凄凉伤感 ———失望落寞 ———高兴 ———惊讶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沉吟、思量与搜寻 ———兴致勃勃 知音之交 · 张怀民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wò quán] ,北宋官员。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 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闲适 ———惊喜 探讨:这里没有写二人“交谈取乐”,为什么?? (1)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2)两人心意相通,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 (3)交谈有声,与月夜静谧的氛围不相符合。 所以不再叙述。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恍然大悟 积水空明———月色之明? 藻,荇交横———月色之清? 盖竹柏影也———月色之浓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探讨:解读“闲人”之“闲” ①“闲人”是什么意思? ②“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 本义:清闲的人,无所事事、无聊的人。这里指苏轼与张怀民。 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壹 贰 叁 肆 美在语言的简洁 美在月色的空明 美在情感的波折 美在心境的旷达 美在何处 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记叙与友夜游,以及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谢 谢 您 的 观 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