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069572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技巧专题13 文章的结构、详略、叙述顺序 课件(共63张PPT)+教案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158137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初中,顺序,PPT,63张,课件,详略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3 文章的结构、详略、叙述顺序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情节的特点,分析结构技巧; 2、体会详略安排对表现文章中心的效果; 3、理解不同叙述顺序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文章,分析结构、详略、叙述顺序。 一、导入: 《甜甜的泥土》:“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读到这些,我们想的也许是“这个人是谁?她为什么如雕像一般站立在这儿?”这就是设置悬念的妙处,它使情节跌宕起伏,更加吸引人。关于文章结构的技巧还有很多,如承上启下、前后呼应、铺垫和伏笔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阅读,来感受每篇文章的精巧构思。 二、相关知识: (一)文章的情节和结构 文章的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事件的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事件或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设计,包括由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有动因的事件的逐步展开的叙述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文章情节的基本方式: 1. 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个别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2. 摇摆:千折百回,曲折多姿。 3. 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对文章的生动性有极大的帮助。 4. 伏笔、悬念:文章或文艺作品中的某一段落看似无用,却在之后的内容中起到重要作用。 文章情节和结构的作用: 1. 文章的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事件的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1)情节对人物形象的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反应人物的心理等。 (2)情节能够点明或深化文章主旨。 (3)情节对读者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2. 结构上是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有“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承上启下”?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等作用。 (二)结构技巧 1. 承上启下:承接上面的,引出下面的内容。文章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叫做过渡句。有时过渡的部分单独成段,叫做过渡段。过渡的作用是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不同内容之间有效衔接,保持连贯。 2. 设置悬念: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 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1)使情节环环相扣;(2)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3)激发读者阅读兴趣;(4)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象。 3. 前后呼应:文章中的前伏或交代与后文相关联。 首尾呼应:在文章开头提到一次相应内容,结尾时再呼应一次。又称首尾照应。 作用:(1)使结构更加紧密、严谨、自然明确;(2)使内容更加完整;(3)便于强调主题;(4)能够加深印象,引起共鸣。 4. 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更生动,强化主旨。 5. 铺垫与伏笔: 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 伏笔: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 “伏笔”与“铺垫”有三个方面的不同(选讲): (1)从形式来看,用作伏笔的,言语不多,有隐含性,不注意看不出来,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用作铺垫的,语句较多,可以铺陈,如情节高潮的前奏,如一些表现人物的景物环境描写,它没有隐含性,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下文的铺垫。 (2)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照应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