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图文处理 执教者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七年级第二单元第十课 教材分析 《图文处理》是冀教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中第十课的内容。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要处理一些图文信息,这就需要借助工具,Word就是最常用的图文处理软件。本课以“美丽的秦皇岛”为活动任务,介绍在Word中如何输入文字、插入图片、编排和输出图文,并由此来表现Word处理信息的优势,同时培养学生整体美的意识。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我才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图片在文档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且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提高课。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操作技能的初一年级学生来说输入文字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重难点知识让学生根据文字内容插入图片并修饰,达到美化的效果。 学情分析 学习本内容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文本框的插入、设置及其在WORD等软件中的灵活运用。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把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计算机的帮助,并通过操作与交流,学生比较容易运用WORD设计制作出一份图文并茂的作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说出Word处理信息的优势; ②.学会使用Word来处理文本和图片信息,制作、编辑和输出文档。 ③.指出图片的作用以及它在表达信息方面的特点、优势; ④.能够插入与修饰图片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关注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②.注意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 ②.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及对图片的修饰。 解决措施是: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难点 对自己设计板面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解决措施是:让学生平时多欣赏优秀的作品,积累更多的素材和思路。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创设一个个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1 首先提出大家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引入新课,由一篇文档《美丽的秦皇岛》入手。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要求注意整体的搭配。 学生自己选择图片,为文档插入图片,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教学环节2 1、教师提出如何为文档配上图片,集体讨论,插入图片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操作。 2、制定整合美育、德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根据文档内容选择合适的图片。对图片的调整(如大小、位置、版式等)可利用小组协作方式来解决。遇到技术问题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