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094152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0.2 活出生命的精彩》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4-05-06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190489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统编,七年级,道德,法治,上册
    于敏的一生 (1)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在河北省(现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的一个小镇子。与钱学森、邓稼先等出身世家的科学家不同,于敏出身于底层,他的父亲只不过是一个薪水微薄的小职员,母亲则是一个家庭主妇。 他学习非常刻苦努力,但是求学之路却因为家中的变故,平添了几分坎坷。1944年,18岁的于敏即将高中毕业。按照他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轻而易举。 但是学费问题却难倒了他。他的父亲一向身体不好,已经缠绵于病榻多时,没有能力继续供他读书。正当于敏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同学陈克潜对他伸出了援手,陈克潜说服了父亲赞助于敏的学费。 正是这位好心人的资助,使于敏免于辍学的命运,进入北京大学学习。 (2)于敏在北大读书期间,北平处于日本人的控制下。青年人最是血气方刚。眼看着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横行,于敏的心里充满了身为亡国奴的耻辱感,恨不得拿起刺刀去和日本人拼命。但是,他也很清醒地知道,对于自己而言,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才能够在未来为民族贡献出最大的价值。当于敏从北大毕业的时候,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胡宁非常赏识他,推荐他进入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于敏很快在一群精英中间崭露头角。在艰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于敏总是能够准确抓住问题的核心,以一己之力提高了整个中国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水平。 (3)1961年的那次谈话,改变了于敏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钱三强把利弊都说得很清楚。他告诉于敏,研究氢弹属于绝密,一旦参与,将要舍弃科研界的所有荣誉,从此销声匿迹。即使有一天氢弹研发成功了,也未必能把他的功劳公布于世。 用通俗的话来讲,明明是创立了不朽之功,他的名字也很可能无人知晓。这件事情,利在国家,利在民族,利在千秋。而弊端,则是于敏个人将要做出巨大的牺牲。 当时为了把保密工作做好,科研地点往往偏僻闭塞,物资匮乏,科研工作者要长期远离家人,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但是于敏几乎是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 (4)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他的记忆深处,一刻都没有忘记当年在北京读书时目睹的日寇暴行,同胞被屠杀凌辱时绝望的呼喊,一直回荡在他心里。那样屈辱的岁月,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希望重现。只有当共和国手里拥有了强大的武器,才有力量保护人民和国土不受侵犯,才有底气对美国和苏联说“不”。而他在国际上的声誉,也渐渐降低。他的名字被中国雪藏,国外物理学界根本不知道他的消息,很多人把他遗忘。在荒凉的大西北,他穿着军大衣行走在寒冷的冬夜里,一遍又一遍地检查图纸,策划如何能把实验完成得更好。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过了很长时间,在同事们的看护下,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直到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也许他后来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妻子照顾了他55年。)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