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095086

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7次 大小:26193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2021届,高三
  • cover
茂名市五校联盟2021届高三级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一门极为普及的、雅 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有关各类艺 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在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 理规律的论述也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 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一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东汉的蔡邑在《笔论》中最早提 出:“夫书,先默坐静思。”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也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明代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志专神应、心平手随。”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蒜《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与此相对,炽情态是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昔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怀素在《自序帖》中也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叫绝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苏轼在《送参寥师》中也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这是一种酒神式的浪漫主义的创作心态。 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 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 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 平衡。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正因为如此, 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书法之“象” 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之象的原形,如山川河流、鸟兽 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 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还 需指出的是,古人将取象异类而形成的“象”分为抽象之“象”和具象之“象”。抽象之象 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前者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 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后者如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仁、 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 造想象的功能。 总而言之,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无论是虚 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因素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从篆捅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 截然分开。宋代木板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 《五经》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饰,从书法看,不失众多汉隶之一,应当视为书法的一 体,只是书味不浓。近代流行的印刷用宋体字,保持着汉字各种基本笔法以及楷书结构,却 不能认其为书法。至于篆、隶、行、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