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100858

第五节 鼓乐铿锵 锦鸡出山 教案+课后练习+任务单

日期:2025-04-25 科目:音乐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89次 大小:1542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五,鼓乐,铿锵,锦鸡,出山,教案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鼓乐铿锵之《锦鸡出山》 教科书 书名: 音乐鉴赏 -出卷网-:人民音乐-出卷网- 出版日期: 2019 年 7 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鉴赏《锦鸡出山》,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复习并掌握“螺蛳结顶”与“上下句对偶”两种创作手法的规律,尝试运用音色对比进行声势编创。 2.在学习《锦鸡出山》的音乐实践活动中,继续夯实和提高稳定拍感、节奏记写、多声部节奏律动等音乐关键能力;能用声势律动表现一段《锦鸡出山》中的锣鼓经。 3.分析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打溜子”的特点,探寻中国民间音乐所蕴含的智慧与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乐曲《锦鸡出山》的音乐情绪,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复习并掌握“螺蛳结顶”与“上下句对偶”两种创作手法的规律,尝试运用音色对比进行声势编创。 教学难点: 夯实和提高稳定拍感、多声部节奏律动等音乐关键能力;能用声势律动表现“结对出山”的锣鼓经。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新授 总结 一.导入 1. 梳理知识结构,揭示课题 中国传统音乐分类: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音乐。 2. 传统的民间器乐合奏分类 打击乐合奏、管乐合奏、弦乐合奏、丝竹乐合奏、丝竹锣鼓乐合奏 【设计意图】梳理中国传统音乐知识体系,初步了解民间民族器乐的基本常识。承上启下。 一.新授1打击乐合奏———打溜子《锦鸡出山》 1.欣赏《锦鸡出山》 (1)分析乐曲结构 教师介绍乐曲结构: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涧戏游—众御顽敌—荣归。 【设计意图】了解作品的结构,为欣赏和更好的理解作品做准备。 (2)学习音乐知识———上下句对偶”和“螺蛳结顶”两种创作手法 ①读锣鼓经,感受上下句节奏对称和音色对比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识读锣鼓经,提问:上下句节奏和音色有什么特点? ②分声部读锣鼓经,感受上下句对偶创作手法中对句的特点 引导学生感受上下对偶创作手法中对话的感觉,分声部读锣鼓经,感受对句的特点。 ③学习“螺蛳结顶”的创作手法 引导学生观察乐谱中四组上下句越来越短的发展趋势。探究“螺蛳结顶”的创作手法。 【设计意图】分析乐谱,发现、总结规律,探究和掌握音乐知识———上下句对偶”和“螺蛳结顶”两种创作手法,增强对民间音乐的文化认同。 (3)欣赏“山间春色”片段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两种创作手法同时使用的音乐效果。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感受两种创作手法在音乐中的作用。 二.新授2 1.听记节奏 (1)节奏模仿 手打稳定拍,口读节奏。 (2)记写节奏,观察节拍重音 教师再次击打节奏,指导学生把缺失的节奏记写在学案上。 (3)巩固练习节奏 引导学生练习节奏,提示节拍重音。 2.学习锣鼓经并演奏实践 (1)学读锣鼓经,认识文字谱 (2)教师范读节奏,引导学生模仿并思考:文字在模仿什么声音? 练习难点乐句 (3)肢体代替乐器演奏实践 教师引导学生用声势代替乐器,用不同声势按节奏进行演奏实践。 【设计意图】用声势模仿乐器,提高节奏表现能力。 三. 课堂小结 引导归纳总结本课所学。 1、“上下句对偶”和“螺蛳结顶”更加直观的看出创作手法; 2、“打溜子”的音响配置运用高中低不同的音色来组合成立体声响的表演形式; 3、锣鼓经的特点是在一行乐谱中体现出多个声部,既是总谱也是分谱,比起西方音乐记谱法来说,更加简练,更加富有智慧, 【设计意图】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练习 1.复习课上学习的身势律动 2.利用课上所学分析《锦鸡出山》的后三个部分 3.西城音乐教育《乐动心声》教学网课进行了预习,为第二、第三课时,丝竹乐的学习做了充分准备。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鼓乐铿锵之《锦鸡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