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茂密的山林》教学设计 教 材 岭南版美术-出卷网-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5课 单元主题 大自然的奥秘 单元要点 体验利用空间与重叠的技法画有关山林的记忆画,学会同类色的组合,理解山林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课 时 1课时 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关心自然界的状况,充分运用造型元素和基本形的组合排列来表现物象。 课前相关经验准备 研学案、课件、山林图片、作品、展板、绘画工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观察与比较,能用语言评述大师、农民画家的作品以及摄影作品。②能应用重叠组合的方法构成画面,并能初步掌握同类色的运用和应用遮挡手法表现山林的空间层次。 2、过程与方法:①感受大自然的美。②在探讨中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增强环保意识。③体验小组合作活动的乐趣。 教学要点 重点: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表现重叠的山林。 难点:应用同类色及遮挡手法来表现山林的空间层次。 兴趣点:探索不同的表现方法和体验小组合作的乐趣。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能运用基本型进行重叠组合画面,使作品产生次序美。 较高要求:能应用同类色及遮挡手法表现山林的空间层次,使画面产生层次变化美。 个性探究:能尝试综合多种材料及工具进行绘画或剪、印、贴表现,并能体现小组合作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1、以较大篇幅呈现了东山魁夷的作品《山云》和农民画家孙佃珍的作品《树林里》,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情境中进行欣赏、感受、比较,从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2、小博士介绍山林的作用。3、技能技法教学:遮挡法和同类色的组合及运用。4、学生作品欣赏。5、尝试与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对色彩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喜欢用斑斓色彩表现画面,技能技法比较薄弱,儿童画味道浓郁。希望通过本课进一步突破创作有层次的构图和学会统一画面的色彩。 教学理念: 整个课程围绕“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先由教师制定研学案,学生根据研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产生的疑问通过生教生、师教生进行解决。 课堂设计教师主要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交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用评价贯穿课堂,使教学目标达成、课堂效果走向成功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解决问题、整体提高是本课所追求的目标。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前置作业:提供研学案给学生自学。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达成部分学习目标。 前置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导入 一、出示画家作品。 二、出示课题。 三、组织教学,查看研学案完成情况。 四、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研学成果。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 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分享、交流和解决研学案中的问题。 同学互助解决疑难问题。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提高学习效率,并且检验学生的研学能力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堂发展 五、请学生结合课本和研学案,引导学生汇报研学案中的问题:1、什么是遮挡法构图?2、什么是同类色的组合?3、山林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小结拓展。 六、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山林风貌和画家作品进行欣赏、感受、比较,让学生感受不同手法表现的自然之美。 七、小组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山林? 请学生在黑板上简单的画出遮挡构图。并学会运用同类色排好自己的颜色笔。学会交流,能大胆展示自己的成果。 看一看画家作品、谈一谈自己感受。感受那重重叠叠的山林、那千姿百态的树林和那斑斓的色彩之美。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利用各种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过程,教师只起到引导、点拨、解疑的作用。 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热爱生活和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审美情感。 挖掘学生的创造性。 小组合作创作 八、欣赏范作,在欣赏中引导同类色的组合及遮挡的手法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