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人掌的刺》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背景分析 本单元《生物与环境》引领学生探究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方式及生态系统是如何保持平衡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进一步增强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切实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平衡)方式丰富多彩,还可为后续单元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奠定能力和知识的基础。本课主要以生物与环境中水的关系为主线,引领学生探究生物的形态结构方面与环境的适应(平衡)。我们要秉承“小学科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 的宗旨进行教学设计。 本课分为两个活动,活动1中的仙人掌和莲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植物,它们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分析两种植物的生长环境与身体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分析植物的形态与环境的关系。活动最后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植物形态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活动2从学生的自身体验活动开始,切身体会到大拇指的作用后,组织学生讨论身体的其他结构是怎样适应生活需要的,进而研究鱼的身体结构与水的适应关系。拓展活动突出了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通过两年多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与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植物某些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二)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观察结果或查阅资料,推测出动物某种形态结构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相适应,并能为自己的推测说明理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发现比自己更好的解释。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 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小小手,长满刺,站在花园当卫士。请打一植物。 学生回答。 教师:你们知道仙人掌为什么长着这么多的刺? 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仙人掌的刺。 (二)新课教学 活动1:仙人掌的刺 1.指导学生认识仙人掌与莲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28页,观察这两幅图,然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问题①:仙人掌与莲分别长在什么地方? 问题②:仔细观察仙人掌与莲,比较这两种植物在形态上的区别。 学生观察并相互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在课文28页的表格中。 学生记录。 2.汇报交流。 教师: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你的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教师:试分析仙人掌和莲的形态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的?小组讨论。 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的对比试验,罩着仙人掌的塑料袋内水珠很少,罩着天 竺葵的塑料袋内的水珠很多,以此来受启发。 教师:哪位同学汇报一下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旱生或水生植物,分析它在形态上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教师示范分析后,学生小组讨论一种旱生或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