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146805

《民为贵》导学案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5次 大小:360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民为贵,导学案
  • cover
《民为贵》预习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 2.体会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探索孟子的民本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本文包含的孟子民本思想的可贵以及在当时背景下的先进性。 重点 反复诵读,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探索孟子的民本思想。 难点 理解本文包含的孟子民本思想的可贵以及在当时背景下的先进性。 教法 诵读法、启发探究法 学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 教具 多媒体 文学常识 主题导读: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基础知识 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 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诸一夫纣矣, 未闻弑君也。” 3.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 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 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 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 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4.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 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 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 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 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 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 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 也。” 5.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 也,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必备素材 以民为主,孟子的民本思想 初读《孟子》,对他的大言、雄辩、夸张、横空举例不无隔膜感,再读三读,渐渐感觉到了孟轲的智慧与可爱。王蒙认为,孟子是专制社会中敢放厥词的“狠人”, 拥有婴儿般初心的“上帝”,封建社会的正能量担当。在孟子的“仁政”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