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感受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等量代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情境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等量代换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利用等量代换解决问题的简便性。 教学难点:能用熟练的语言描述等量代换的过程,并能灵活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以生活中熟悉的“跷跷板”为基础,感受数学中陌生的“等量代换” 1、寻找跷跷板中的等量关系,了解相等的量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到了自己喜欢玩儿的游戏,小动物们也喜欢玩游戏,瞧!正在玩儿跷跷板的小动物们,你看到了什么?(图1) 图1 预设:牛比猪重,猪比羊重。 师:从这里面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预设:牛比羊重。 师:为什么?牛和羊没有直接来比,你是借谁来帮忙了?(小猪)看来小猪在这里非常重要呀!那一只猪=几只羊呢?比比看看就知道了(图2)。 图2 师:因为1只猪=3只羊,所以,1只猪和3只羊是相等的两个量。(边说边把小动物的卡片摆到黑板上) 2、建立头脑中的等量关系,感受等量代换 师:一头牛等于几只羊?猜一猜会是几只呢?(4、5、6只)嗯!都有可能,不可能是几只呢?为什么? 预设:牛比猪重,一定比3只多。 师:猜了这么多到底是几只呢?比比看看就知道了,这么比你知道吗?(图3) 图3 师:不着急,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同桌交流后学生上台边摆边汇报。 预设:1只猪换成3只羊,2只猪换成6只羊。 师:他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呢? 预设:他是把1只猪换成了3只羊。 师:你用到一个字特别好,“换”(边说边贴到黑板上)请你再上来换一换! 师总结:因为1只猪=3只羊,所以相等的两个量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二、以建立起的等量关系为基础,尝试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操作中加深学生对等量代换的理解。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一比、换一换的方法知道1头牛=7只羊,要想知道一只羊重多少千克,怎么办呢? 预设:称一称。 师:老师称了,可是我是这么称的,你能知道一只羊的重量吗?(图4) 图4 给学生充分留足思考的时间。 师:有些同学已经有想法了,没有想法的同学也不着急,用老师给你准备的学具,摆摆看能不能帮你解决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预设:把1只猪换成3只羊,4只羊=200kg,1只羊=50kg 师:孩子你说真好!老师能采访采访你吗?你认为这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预设:把1只猪换成3只羊,因为是相等的量所以可以相互代换。 师:你同意他的想法吗?看来解决问题时,我们先找到相等的量换进去,就能很轻松的解决问题了,这个方法好不好?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件动态展示“换”的过程。 师:在这里我们是把1只猪换成了与它相等的3只羊,这样的方法在数学中就叫“等量代换”板书课题。 2、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等量代换的理解。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头牛=几只羊的问题和1只羊有多重的问题,这两个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预设:相同点:都是用到等量代换的方法。不同点:动物的种类不同 3、变化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师:虽然动物的种类不同,但是我们都用邓浪代换的方法解决了,看来等量代换在我们数学中非常重要呀,不仅仅1只猪换3只羊,所有相等的量都可以换,你看!把猪换成△,羊换成○,200换成12,你能知道△和○分别是几吗?(图5) 图5 学生自己尝试。 师:谁愿意上来给大家讲讲你的方法? 预设:因为一个△=3个○,所以可以把△换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